如何告别「伪勤奋」?
看到答案上了热搜,更新一波,写在后面。文章挺长,全干货手码字,收藏的同时还希望大家点下赞哈 (*^▽^*) (文末福利)
很好的问题,题主也非常准确的描述了伪勤奋这个现象。
出现伪勤奋,其实不是几个人的现象,是很多青年人都共有的一个现象。
什么是伪勤奋?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取不得成绩的努力,付出。
但这不可以否认我们的努力,勤奋。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提高我们努力的成效。
比如高中的时候考大学,都想考一个名校。如题主所说,每天早来晚走,学的很勤奋,但是没有多少成绩,这是为什么?
据答主一些个人经历来说,最后高考奋斗的时光,是一个非常枯燥艰难的一个过程,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整天重复的一定的动作而不影响效率。
如果强行去重复循环下去,必然枯燥乏味,自然心生反感,勤奋的效率必然大大下降,原本的真勤奋慢慢就成了伪勤奋,只会给他人造成你很努力的象。
人的生活需要温度,需要一些激情,没有人希望自己像机器一样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
如题主说,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但最后却做不好,懒得去做。
可能这正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可能就算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但也很难坚持这个枯燥的循环一直下去。
在一个谈一下题主问的休息和堕落。
有句话这么说到:没有一只鸟儿可以一直飞翔而不停下歇脚。
我们没不能像机器那样可以连续的工作而不休息。如果真觉得自己累了,那就停一下,放松一下自己,不要逼着自己 也不要有什么负罪感,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想讲一下我身边一位高中同学的例子。
我高中的时候有位同学,基本整天只完成老师留作业,很少去做铺天盖地课外题。周末的时候去球场踢球,课外时间看杂志,想学习就学习,晚上从不熬夜,绝对是我们宿舍睡觉最早的一个。
看似很放松的学习,可最后考上了华科大。
没有北大清华那么强势,但也很牛。当时老师都很惋惜,如果这位同学再仔细一些,认真一些,对学习更上心一些,是不是就能够更进一步?
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就我们班最后的结果来说,最后两个月那些整天凌晨四点半起来刷一套理综题的同学,即使是考的最好的,也没有考上985。
我不否认努力会产生相当的成绩,这也不能说明,那些努力就一定是真正有用的努力。
在我看来,能做好自己本分要做的东西,就可以甩开不少人。
如果你真的能每天按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不抄袭;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打瞌睡,高中三年的时间,真的怕考不上一所好大学吗?
最近可一张图片很火,但也确实反应了上课的现状,很走心。
该干啥就干啥,这也是我现在生活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既然做了这件事,我就不会让另一件事情去干扰我正在做的事情。
那些伪勤奋,说白了只是在最低的学习效率阶段付出了自己最多的努力。
强逼着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只为了给他人展现你表面良好的现状,而从不去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这种状态最后只能害了你自己。
不要去管外界是什么样的声音,没有谁规定用功就能出结果,决定你能不能出结果的是自己的学习效率,累了就是累了,别人说你放纵自己管他呀的干啥,我那位高中同学被老师约谈无数次,该周末去踢球就去踢球。
可能现在很多人的观念就是这样的死,努力就有结果,不努力就是在堕落,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刻时间去努力,不辜负青春,辜负年华。
现在到过头来想想高中这些思想真的是好笑,除了摆样子,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在骗自己,就像我们班那样,那么多努力的学生,最后除了我的那位同学一个985没有,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最用功的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得到他们得到了应得到的成果了吗?
其实我们在看待努力这件事情这可能有一个幸存者偏差,其实那些努力的但考不好的大有人在,但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报道的都是那些学霸,他们怎么玩命,但那些玩命了考不好的决对是大多数,而且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但基本不会有媒体去报道这类人。
最后说一下重点,克服伪勤奋具体的行动。找到自己的节奏(个人经历总结)
李小龙说过:我不怕踢腿一千次的对手,我怕的是那些一天踢腿一次,坚持一千天的对手。
你如果现在真的不想学习,只爱玩游戏,刷抖音。没问题,不要紧,仍然可以改过来。
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强逼着自己来个大反转,老是想着我立马就去戒掉那些,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那样强大的意志力。
我们需要的是寻找自己目前所能承受的一个“饱和点”。
1.比如说,今天比明天先多学个十分钟,看看能不能接受的了,如果多学的这段时间可以接受,你就坚持一段时间(最少半个周)。
坚持完这段时间没有问题,那咱们就继续,每天学习的时间在增加十分钟,按此循环,直到找到自己所能够承受的最终的饱和点。(就我个人来说,用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才找到,这个饱和点是相对的,可能偶尔当天会有特殊情况有一定的浮动,但特殊归特殊,不是你之后偷懒的借口)。
2.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大脑的“奖励机制”,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完成任务。
比如说这周任务达标,赏自己大包零食,一个月达标后,赏自己一顿自助等等。通过阶段性达标的奖励,让你的大脑更加兴奋,做事更有动力,更有效率。这样的方松也没有多少负罪感,真的没有必要对找到自己的节奏之后,自己那么狠。
当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后,你会感觉事情都轻松太多,毕竟你是在按你舒服的方式来做,答主认为,其实能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做事情,就不会感觉那么累了。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不是当了第一才是成功。在这个方面、领域,只要能做到前百分之十,你就已经相当厉害了。
但每个人目前能力各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终饱和点不同,无论如何,没有行动力的人永远不要去谈成功。
二更:最后作者有些心里话想要对你说
其实做任何事情,心态也同样重要。伪勤奋形成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当你一旦反感了一件事情,付出再多也是徒劳,硬着头皮逼着自己上不会有太多好结果,自己本身的真勤奋也就都成为了伪勤奋。
有句评价人的俗话说:一瓶不满,半瓶乱晃。
但我想说:不怕你瓶中不装水,可怕的是你装了水,但只装了半瓶。
那些每天都生活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不是那些没有装水的人,更不是那些装满水的人,往往是那些装了半瓶水的人。
那些不装水和装满水的人,他们都能很容易的达到他们想要的幸福感,而那些半瓶子水的人,向上达不到那个水平,向下不甘心,只能夹在中间苦恼。
你的伪勤奋也是如此,说你够努力吧,你不出什么结果;但说你不好吧,你又每天学的那么努力,让人不忍心去批评你。这样下去,最终的结果只是你自己在遭罪受苦。
努力是件好事,但前面加上一个伪字,恐怕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其次,有朋友问我,真的不能靠意志力去坚持吗?
其实不是不能,但我相当的不建议这类玩命方法,纯粹是吊着一口气在做,效率太低,成果实在是太差。
你的思想可能会骗你,但你的身体真的不会,累了他就和你玩罢工,一点都不和你来虚的,很实诚。所以,不妨对你的身体也实诚些,真感觉累了,不妨就休息会吧。
推荐一下我的其他高赞的回答
如何逼自己做到真正的自律?感觉我的回答写的不错,可以关注下我 @七毫 ,去主页看一下更多关于大学生的干货回答。
如果想看到更多我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新开的公众号:早点成长 希望将我的思维观点和行动方法分享给更多尚处困惑迷茫的大学生,谢谢大家的关注
很大一部分"伪勤奋",其实是:勤奋表演
勤奋表演注重过程:譬如某人想自学某技术,每天早起,晚睡,泡自修室,吸烟,熬夜,喝咖啡,吃泡面,但合上书本后大脑变一片空白,一觉醒来,感觉到自己啥也没记住,一段时间过后,啥也没学会
因为,你的行为只是表演而已
勤奋表演的观众,可以是其他人,但更多是自己
勤奋表演的本质是:自我安慰:
我努力了,我没有浪费时间,
尽管我一事无成,但我努力了,这不是我的错.
告别伪勤奋的方法非常简单
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勤奋表演"的状态时
请告诉自己:你并不是勤奋,你只是一个演员
跳出"勤奋表演"陷阱的最好方法是:
从你的生活中去掉"勤奋","努力"以及同类词
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为学习效果的依据
不再去关注过程中的"勤奋"和"努力"
为自己制定力所能及的计划和目标
请记住:真正的努力,并不是你每天早起,晚睡,泡自修室,吸烟,熬夜,喝咖啡,吃泡面
而是你完成了今天的计划
伪勤奋两个特点:
其一,姿势造型摆的比下功夫多。
其二,行动过程中,目标指向极不明确,散乱。
最后,结果无法经过检验,
也就形成了大量的"看起来很努力",其实什么考试都过不了,什么台面都上不了的局面。
而真勤奋从过程到结果,都与之相反。
1.
以前曾国藩的弟弟,嫌家里热闹,要外出求学,曾国藩回信这么说到:
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问;
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
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阁不如出外较净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夕做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可读书,
即旷野之地,
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简单的说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做学问就扎扎实实的做学问,还跑出去找读书的感觉?真立志的人,清静地能学,热闹的地方也能学,要求学,何必择地择时,你就问问你内心到底是不是真立志。
这段话我当时看到,觉得震耳欲聋,觉得刹那明白了很多。每当自己要摆起勤奋的姿势造型时,就会把这段话反复琢磨琢磨。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我知道每个人,想努力都是有志气的,问题在于,这个努力,这个立志真不真。曾国藩的一生,是属于典型的勤奋的代表,其刻苦程度无人能出其右。成就自不必多说。伪勤奋,并不是现代的独有特点。立志也罢,读书也罢,勤勉刻苦,自古有之!而先人求学问者,早就把真下功夫是什么样的,看的清清楚楚。
2.
曾国藩的那段话,已经可以让一些人心里恍然大悟了。
我们还可以由上论,再推导。也有很快的自检之方法,你不必说出来,自问即可。首先一个立下鸿鹄之真志气的人,必然会勤奋刻苦,求知若渴。这是基础,必然会过了做学问这一关,诸位也应该认可。然就以求学一个为例子检验一下。
比如,一个立志成为美术大师的人,他会做什么,他会拿起笔绘画,会去研究过往大家的风范手法。必然是尽心尽力,勤勉练习。在这个人的心中,眼里,手上,必然是拿起笔就思考与绘画。就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功夫。
而伪勤奋会是什么怎么做呢?你看:
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问;
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
曾国藩直接就看到了这一点,"读书就读书嘛,家里条件那么好,你还要出去找感觉?这是什么意思啊?",伪勤奋也就会像这样,前缀很多:
老师,我想考美院。
但是,得泡一杯咖啡,要用IPAD PRO绘画。
继续加:泡一杯咖啡,要用IPAD PRO,在一个阳光下午,绘画。
继续加:得泡一杯咖啡,要用IPAD PRO,在一个阳光下午,要在二楼的大书桌上才有感觉,双休更合适,才绘画。
继续加:得泡一杯咖啡,要用IPAD PRO,在一个阳光下午,要在二楼的大书桌上才有感觉,双休更合适,心情好,窗户明亮,房间感觉舒坦,才绘画。
这就是一种造作的伪努力。是在享受,不是在勤奋。
3.
同样,更具有迷惑性的伪努力是这样子的。是一种努力变得"优秀感"的伪努力。
以"我想勤奋背英语"为例:
我做一个勤奋背英文的人。
继续加:我想自己拥有六块腹肌的,起床后要健身3小时的,背英文的人。
继续加:我想自己拥有六块腹肌的,起床后要健身3小时的,同样希望自己有好的皮肤的,每天还要研究一下如何护肤的,背英文的人。
继续加:我想自己拥有六块腹肌的,起床后要健身3小时的,同样希望自己有好的皮肤的,每天还要研究一下如何护肤的,睡前一般会看喜欢的爱豆的综艺的,听1小时歌的,泡杯热牛奶的,按时美容觉的,背英文的人。
你没看到没,你到底是要背英文,还是只是想过做那种感觉的人罢了。这些附加品,只会让你觉得自己这个人,变得更有"优秀"感。而不是真正的勤奋。没有明确到,你到底在做什么,还是在那找沉迷自我"优秀"的感觉。
而真勤奋则更加,集中,与指向性,更明显:
我想背很多英文。
我想背很多英文,这周背完《我有一个梦想》。
我想背很多英文,这周背完《我有一个梦想》,今天背诵完第一段,上午要熟读第一段,下午背诵完。
我想背很多英文,这周背完《我有一个梦想》,今天背诵完第一段,上午要熟读第一段,下午背诵完。睡前再巩固一次。
这就是真勤奋的典型,问题越发的细致,精确,明确的行动要求。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不是,今天干嘛了?我不知道诶。而当你真功夫下去了。收获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能够经得住检验的勤奋。
4.
现在,你可以把你的行为进行一番描述。理想的真勤奋:努力绘画。越直接行动越好,就像饿极了的人,看到馒头直接狼吞虎咽。他们会有心思摆造型吗。会给自己要去勤奋的事,还没开始,就先增加那么多前缀的限制。这不是自找障碍和麻烦吗。
连乔布斯,也早就洞悉明白了,真勤奋的道理: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现在你明白了吗,真正的勤奋,是直接的,求知若渴的。也正如那句: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如果有能进入这两句话的状态的感觉,就能去伪存真,这就是真勤奋。跳出伪勤奋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骗局。不择时,不择地,就是要去做,想尽办法的练习与追求。尽可能的直线的奔跑就是最短的距离。如同饥饿的人看到馒头,是不会说,我先把桌子擦干净,还一定要用青花瓷的碟子放好。
当你的勤奋,描述与限制它的前缀越少,你做这件事就越真。就能越快的有成就,你就是越真实的真勤奋。现在,你只用简单的回想一下,你的勤奋有多真伪,自然就一目了然。不伪勤奋,受益着最终是自己。
:)
做自己喜欢的事,忽略一切不喜欢的事。
只有做喜欢的事,你才能让生活有变化。
不管这个变化是好还是坏,你最终会发现你察觉到了一些比勤奋和循规蹈矩更深刻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就再也不会对自己“伪”了。
但是,由于环境的平庸,以至于平庸的环境里充满了伪勤奋的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暗暗联合起来的网,阻止你做喜欢的事。
他们喜欢喊口号,喜欢定大空的目标,喜欢装作认真也喜欢看到装作认真的人。他们害怕做自己的人,他们害怕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他们害怕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有个性的人。
如果你认真做完事就去睡觉,他们要么说你懒惰要么再给你找事做,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有效率地做完事,然后劳逸结合,他们只认为你在偷懒。他们衡量努力的标准,就是花时间做样子和无所谓的数字。久而久之你为了避免被他们说,也不得不装着做样子,自己也越来越伪勤奋。
所以,平庸的环境是一个泥潭。
想突破这个泥潭,你需要有真正的毅力和勇气。
这也是阶层难以跨越的原因。
读书的时候,常常看到有些同学每天早上很早到校,上课也超级认真做笔记,晚上也学到很晚才走,但是成绩却常常在原地踏步。
工作的时候,常常看到有的同事每天早早地就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也跟打仗似的,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习惯性地加班,但是每次升职加薪都轮不到他。
在朋友圈,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朋友整天在读书学习打卡,希望大家一起见证他的努力。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吗?大部分人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成效。
我们常常用表面上的勤奋告诉来别人、来麻醉自己我们真的很努力,但久而久之,我们还在原地打转,这种就是典型的“伪勤奋”。
勤奋之所以无效,是因为你的勤奋是伪勤奋,是没有目标、不计结果的瞎忙,或者是低质量的勤奋,做事不讲究方法和效率。而绝大部分人的勤奋都是伪勤奋。
一、几种低质量的做事方式正在毁了你
尽管不想承认,但是我们“伪勤奋”的样子真的很蠢。
1.拿到任务就开始做
工作中,我们常常一拿到任务就开始做,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项任务的目的和想要达成的效果,结果常常花费了大量时间完成任务,效果却不是领导想要的。
2.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很多人做事前,常常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就开始盲目地努力。工作中有多项任务,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有的人还会同时进行多项任务,任务这样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结果发现到头来什么事情也没做好。
3.总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有的人不考虑自己的时间和能力,会在一天制定多项任务,但事实上这些任务根本不可能在一天完成。
于是在工作中,就会不考虑质量地瞎忙,最终工作的完成情况还不如少定几个目标来得好,只好用无止境的加班来弥补,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没有了工作的热情。
4.以为延长时间就能换来上升空间
很多人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延长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事实上,人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像一条抛物线一样,一旦到达了峰值,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会逐渐下降。得不到休息、超负荷的勤奋,只会让你的效率越来越低,甚至对于学习和工作本身产生厌倦感,这样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二、6种方式助你告别伪勤奋
伪勤奋者习惯于做事,而真正勤奋者习惯于把事情做好,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聪明的人会将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低质量的努力上。
1.做事一定要有目标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说:“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努力”。
没有目标的努力只是在浪费时间,只是在用“伪勤奋”来掩盖自己的迷茫和懒惰。如果做事之前就有明确的目标,那你会很明确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会根据目标做好时间的安排,而不是没有方向的瞎忙。有目标的勤奋可以让你做事有章可循,提升工作效率。
2.深度思考后再努力
在互联网时代的浸淫中,我们的想法常常浮于表面,我们常常只是想着我们看到的以及我们想要的,而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对于工作生活中碰到的事情,我们应该多思考,多研究背后的真相和逻辑,而不是人与亦云,浮于表面。刚接手新任务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思考这项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高效完成工作,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有时候努力错了方向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你比别人思考得多,认识问题越深刻,你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
3.杜绝幻想,重视结果
在接手新任务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于任务本身以及自身能力错误地预估,导致眼高手低,对于任务的完成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做事的过程要注重阶段性的反馈,如果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发现结果远远偏离预期,可能目前的工作方向或方式是错误的,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并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
4.做事专注,拒绝拖延
分心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陷阱,缺乏专注力是我们大部分人最大的问题。
专注于当下的事,尽量避免一心多用,不要被一些小事干扰,更高效地处理当下的事情,避免懊悔焦虑的情绪的产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新的事情。
5.劳逸结合
科学研究表明,人专注的状态只能保持在90分钟左右,超过一定时间你的工作效率会降低,应该适当休息一下。
整天埋头苦干,超负荷地工作,会让你工作也做不好,状态也不好,产生疲惫感。
劳逸结合更有利于精力的集中,更高效地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可以感受到工作的乐趣。
6.定期复盘
定期复盘,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学习和工作上的努力做个总结反思,以及做下一步计划。总结之前的努力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借鉴,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今后如何改进。
一味地瞎努力,而不对自己的努力成果进行阶段性的复盘,你会看不到自己的短板,也看不到自己的成长。
伪勤奋者很多都是“好演员”,可怕的不是骗过了别人,怕的是连自己也相信自己很努力。
伪勤奋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结果是不会陪着你“演戏”的。
真正的努力,是以结果为导向,重要的是质量,而不刻意重视过程中付出的数量。
? 延伸阅读: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微信公众号:易灵微课(yike-fm)
有限的时间,只为“价值”买单,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进步!
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走过路过也不错过一个知识点,下课堵着老师问十万个为什么,不管老师提到什么参考资料,必须弄到手;不管老师有什么教学课件,必须拷回家。
但他的学习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倒数几名的同学一个努力就能将他超越。
还有一位同事,是三生三世十里闻名的加班圣手。单看他平常的表现,不给他颁个“优秀员工”的勋章实在是说不过去。
但看工作绩效和客户反馈,却落差强烈。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却换不来回报,难道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天道酬勤,但酬的不是勤。
要勤,就要勤得其法,勤得其所。
那个同学上课埋头抄笔记,错过了跟着老师思路去走通一个问题的思维路径,知识点抄在笔记本上但却不在脑子里,高质量佛买了教材或拷了课件就拥有了里面的所有知识。
同事没日没夜的加班,但是都在处理一些没有用处的琐事,搞不清楚客户的需求,完不成领导指派的任务,当然只能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
有些人的勤奋,不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看的结果,而是为了缓释内心的焦虑。把勤奋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勤奋当做习惯,而不是方法。
这种为了勤奋而勤奋的做法,最误人,也最伤人。
他们都只是装很努力,努力到感动了自己而已。然而如果努力错了方向,跑的再远也都是背道而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自己却没有察觉,你是否也像他们一样在做无用功?
这里有一套非常准的测试题,立刻能测出你是不是也有同样问题:
(下面的题中有单选有多选,选对一项即算答对本题)
01 以下哪一项对学习有误解?
A.学习效果和教育坏境有关
B.学习过程感到容易说明学习效果更好
C.我们应该提倡考试这种方法
D.人的天性里存在懒惰的成分
02 刻意练习中哪几种有效?
A.集中练习
B.穿插练习
C.间隔练习
D.多样化练习
03 哪个看书方法是不科学的?
A.看书的时候用记号笔划线帮助记忆
B.看完书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思维导图
C.选书的内容应该从易到难
D.印刷错误有助于阅读转化效果
04 对考试的看法,以下科学的是?
A.题海战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B.主动给自己出考试题有益学习
C.考试成绩代表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D.考试前的突击复习是最有效的
05 下面哪位的学习方法符合学习规律?
A.演员小A背台词时只关注自己的部分
B.职员小B做计划时花大量时间思考全面再行动
C.学生小C不爱记笔记,喜欢课后讲给别人听
D.工程师小D总是钻研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务
06 回忆题:菊花版一元硬币的正背面描述正确的是?
A.正面是1元字样,同时配有首字母大写的YiYuan字样
B.正面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
C.背面为菊花图案,菊花枝条从右下伸向左上
D.背面为菊花图案,菊花全部盛开
07 学习中的关键能力有什么?
A.重新巩固记忆
B.打造心智模型
C.举一反三
D.构建概念学习
E.学习迁移
08 判断题:学习技巧比认知规律更重要
A.对
B.错
09 学习的过程包括哪些?
A.编码
B.巩固
C.提取
D.创造
10 学习中遇到困难,一定要想办法克服才能成长?
A.正确
B.错误
答案:1.B 2.BCD 3.A 4.BC 5.C 6.BC 7.ABCDE 8.B 9.ABC 10.B
答对8题及以上:妥妥的学霸
答对5-8题:官方委派学习委员
答对3-5题:学习对你来说道阻且长
答对3题一下:100%学渣,不接受质疑
测完有没有躺枪无数?是不是发现很多你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学习方法,居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我们在学生时期获得的学习建议大多都有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畅销书《认知天性》中,作者甚至提出:坊间流传的学习方法一般都是错误的,被大众奉为圭臬的学习方法多是无用功,多数人都是“不尽职学习者”。其中包括:
背会≠学会
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例如长时间背诵课本中的段落,或是不断重复生物课上的诸多术语,就可以把它们牢牢地烙在记忆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们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原因是多数人在学习的集中练习阶段成效显著。但从研究得出的结果看,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这么说肯定会让老师和学生都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在花上好几个小时学习的时候,我们还会告诉自己,要用这种方法坚持下去。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划重点≠掌握重点
还有许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习惯用标注重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下划线、马克笔等等花样百出,打开书本花花绿绿一片。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但是这种“重点”对于学习和掌握真的有用吗?
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
-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 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
- 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
- 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
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NO,那么你划下的重点都是白费功夫。
这种重复阅读和记忆重点的学习方式,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证明,很多人还是在用自己的老办法学习: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与课本,他们用眼睛的辛苦欺骗了自己脑子的转动。
考试是学习的过程而非目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更令人不快的了。尤其是近年来,家长学生不断控诉考试只对记忆力有好处,却让人们损失了领悟能力与创新能力;强调全面发展,认为考试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错误衡量,等等。
但是,如果把考试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而不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
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快乐学习掌握知识更牢靠?
许多人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当然,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愉悦,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却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及那些认真、吃力、专心学习的人取得的效果好。
这项结论虽然会令很多学习的人感到沮丧,但是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我们总是试图改变,却总不见成效,每天都是“忙+累=十分憔悴”。我们用尽全力把所有成功者的标准动作都做了一遍,所有名人的奇葩习惯全都尝试了一遍,很可惜,最后你还是一无所获。
然而这些都是努力,它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因为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真正的努力,从来就不是比谁把自己虐的更惨,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不是比谁刷的题更多,而是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全身心的投入
以上~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助到你
简单心理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平台,点击「http://jdxinli.cn/2ukmmb」
人们做的最大的蠢事就是自己跟自己作对,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1.内耗
我们天天想着:我应该要学习,玩的时候很愧疚,怎么又学不下去了……,实际上学也没学下去,玩得也不痛快,时间都浪费在了纠结、烦躁上了,这就是内耗。
这种内耗是无法改变现实,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还会耽误很多时间。内耗大的人。自己的精力都被自己遇到的问题消耗掉了,所以就没有精力再去集中学习。如果可以把精力稍稍从内耗中抽回一些,放到应该用的地方去,该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该谈恋爱的时候就谈恋爱,旅游时放开心情,工作时一丝不苟,那么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怎么这么美好。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是解决的第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优秀的人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遇到问题会自己处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会选择接纳。
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接纳别人的不同。接纳并不意味着妥协,相反会平和得看待这个世界。
凡是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但是每一种办法背后都会付出代价。选择一种你最能接受的代价,去改变现状。
但是如果既不接纳也不解决,就会造成内耗,自己陷入抱怨的情绪不能自拔。
记住!!!你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你可以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也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2.学不下去,是因为你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不是我们没有意志力,而是自己规划不合理。
从题主的描述中,我只看到了对学习目标的渴望,并未提到循序渐进的方法。
1986年,身揣4000元的农民之子黄光裕在北京开起第一家国美的时候,只想让卖家电方便些。如果跟他说,你要用20年的时间,把国美做成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他又有没有胆量敢坚持下来。
可是那时候黄光裕想的很简单,把电器卖出去,让人知道国美,就已经很好了。当他最初的设想被验证成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于是又有了新的创意,不知不觉国美成功了。
成功学家总结:国美的成功,因为黄光裕的坚持。
可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刻意坚持过,只是一个一个令人兴奋的小目标堆积起来,组成了这个伟大的结果。
坚持并不是通往成功的手段,坚持是一种结果,是一个人从事件中体验到极大快乐和快感后继续去做的结果。
那些能够坚持学习的同学,出发点肯定也不只是最终拿到一个好成绩,他们能从每天的进步中,体验到快感,所以能够坚持,再经过这个积累,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
所以建议题主可以拆解成可以完成的小目标,从认真的听一节课开始吧。
破百赞了,受之有愧,知乎小透明瑟瑟发抖。
用词错误,出来挨打,感谢评论区大家的提醒!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立刻想到了住我上铺的舍友,加上彼此之间关系不好,我得承认回答这个问题是带着情绪的,所以写的没收住,可能有点没表达清楚,没答到点子上,抱歉。
评论区有小伙伴说他们的学习也是用时间堆出来的,其实我们都一样,没有时间投入就没有收获。可这里我想批判的,是不顾效率胡乱安排时间,拿我舍友举例子,他学到凌晨一点,第二天精神肯定不好,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上午黄金时间段趴在自习室呼呼大睡。这样意义何在呢?
整篇文章我只批评了三种“伪勤奋”习惯。
1.不顾效率,胡乱安排时间。
2.不顾自己的需要,学些与自己未来规划不相关的东西。
3.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现为只有在自习室睡觉才能心安,营造勤奋人设等。
其他内容都是带着情绪的,没收住,与题无关。对不起大家啦!
———————————————————————————
修改用词错误后原回答:
大学时上铺的舍友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个从衡水考上来的学生,他从大一开始就被同班同学们贯上了学霸的称号。那时大家都盛传他是如何如何厉害,只是因为发挥不好才屈尊于我们这所末流985,发挥好了本可以上清北复交。
而他也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些传闻。
他每天七点闹钟一响准时起床,绝不拖沓,周末甚至会起的更早,在同宿舍其他人还在做梦的时候,他已经收拾好书包走出了宿舍。我有时候七点也醒不过来,尤其是冬天,之所以知道他一直早起,是因为他的闹钟声实在太吵了...
中午他从不回宿舍睡一会,晚上只有10.00之后才回宿舍,回宿舍还要继续学,不学到凌晨1点不罢休。
上课的时候,他是最积极勤奋的一个,永远坐在第一排,永远保持抬头专心听一会儿,然后低头认真记着笔记的模式。他似乎有旺盛的求知欲和问不完的问题,课下别人都在玩手机的时候,他已经冲上讲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
他看不起我这种渣人,我说我毕业暂时不打算读研,因为家里穷想先工作几年,他嗤之以鼻。他碰见过我抽烟的样子,远远看见,满脸嫌恶。他看到躺在床上看小说的我,建议我有时间多打理一下学习。我跟他探讨自媒体的利弊,我拿咪蒙做栗子证明其存在弊端,他跟我讲他在两家知名自媒体公司实习过,咪蒙这种千万粉丝的大咖是他的奋斗目标。他在网易云上翻到了一首屌丝自嘲之歌,我忘了叫什么名字,只记得有句歌词大意“蹲在街口的那个屌丝,吊儿郎当抽着烟”。他说他一听到这首歌就想到了我,因此想立即推荐给我听。
他真是个优秀的人,勤奋的人,有思想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三次元里的现充,我难以望其项背的人。夜晚他睡在我上铺,我盯着漆黑的床板感叹,有些人活在别人头上,有些人活着别人屁股下。
我这样想着,过完了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公布出来,100多个人,我排在四十几,惨兮兮中游水平的我,果然是那种淹没在人海里就相当于死了的平凡的屌丝。
我把目光移到成绩单top5位置,怀着膜拜的心理,寻找着我那崇拜的睡我上铺的同学。
没找到。
我有点吃惊,看top10,没找到,top20,还没找到。我不死心,一个人名一个人名往下找,终于让我在末尾的位置找到了他,从后往前数,倒数第9。
——————————————————————————
超乎我预料的结果加深了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我开始在生活中关注他。
睡我上铺的哥们儿继续每晚10.00后回宿舍,从10.00到11.00先要津津有味地看一会儿日剧。11.00熄灯后,打开台灯,翻书,奋笔疾书,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同时剧烈的咳嗽,擦鼻涕,像诸葛亮,像周总理,多有为了伟大的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感觉。我是个见光就没法睡觉的人,戴上眼罩也不管用,而且他咳嗽声擦鼻涕声太大了,整晚我翻来覆去,终于等到他处理完一天要务,关灯,那才是我获得解脱的时间。
我跟他谈,我问他如果真的很忙,10.00-11.00宿舍开着灯的时候光线正好,为什么不选择这个时间段学习呢?或者楼下有通宵自习室,整晚不断电,也可以去那呀,想学多久学多久。他以为我在嘲笑他,轻蔑地看我一眼,继续我行我素。
即使身边的人不再叫他学霸了,他依旧维持着原来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这个时候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因为他一天就睡6个小时且能一直保持着,我佩服他的韧劲。然而我又佩服错了。我开始在各个时间段,见到趴在自习室桌子上呼呼大睡的他,上午10.00,中午1.00,下午3.00,甚至晚上。也许在他看来,趴在自习室桌子上睡能一边睡一边吸收知识,否则呢?硬桌子又不比宿舍床舒服。
他继续课下问问题,课上也开始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他跟老师提的问题我听都听不懂,如“老人与海是否可以用立体几何视角进行解读?”老师被问得一愣一愣的,解答不了,他就给老师解释点线面,整堂课都成了他探索奥秘的平台。
当我发牢骚学语言学词汇学教学法这些东西对我未来规划没什么帮助时,他高质量佛来了兴趣:“你还有未来规划?”“学不了就别说课程不好,世界上没有无用的课程。”
.........
他从未跳出过以前,抑或说,他从未走出过衡水,他只知道把时间当砖头用,用时间的砖头垒知识这座房子。在他眼里,投入多的时间就等于好的学习成果。因此在他看来,从没有效率这种说法,砖头是一样的,不同时间段的时间也是一样的,早晨的时间跟凌晨一点的时间都是时间,没区别,而只要投入时间了,就可以静待好的结果。
他也从不考虑所学的东西是否是能帮助自己的,只要老师布置的事说的话,那就是圣旨,是必须拼命去做的。他找不到对他重要的东西,他只想跟老师处好关系,平时成绩给的高高的。
听说他最近打算去东京大学读文学,一个学了四年英语专业都说不出一句囫囵话的天才,现在要在几个月时间里把日语从零基础提高到N1了。如果这世界上还有神或奇迹,祝他好运。
完
不讲大道理,只谈真方法,让你告别伪勤奋,真正将努力从执行力变成生产力!
念书那会儿遇到过跟题主一样的问题。
我竭尽全力,第一年高考差重本线3分,改变一些观念跟方法后,第二年高考超重本71分,进入理想大学理想专业。这些观念跟方法不仅适用于读书学习,在生活跟工作中也非常有效,能够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出来希望对需要的伙伴带来些小小帮助与新的思考!
题主的疑虑很多学生和上班族都会遇到:
“为什么我明明很努力了却没有多少回报?”“为什么我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但成绩就是没别人好?”
对,时间很重要,但回报并非仅仅由时间单独决定,还跟效率与效用有关。在没有解决效率与效用的前提下就去拼时间,只能让你的学习事倍功半,出现人们常见的“伪勤奋”与“低效努力”现象!
在此引出一个简单公式:
回报=效率x效用x总用时
回报: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的数量。比如:看完书籍《XXXX》,掌握里面的5个知识点。
效率: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的数量。比如:1小时看了X页书。页数越多效率越高。
效用:单位时间内真正创造回报的数量。比如:1小时掌握了X个知识点。掌握的知识点越多,效用越高。
总用时:达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所付出的时间。
很多人付出了很多时间,但回报不大。原因有三:
1、 效率不高
2、 效用不高
3、 效率效用都不高
效率不高最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做事很慢老分心
同样一本书,别人都看完了,他才看一半。
同样是翻译10篇论文,别人都做完了,他才翻译三分之一。
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昨晚熬夜没睡好,感情受到挫折,或是心里装着其它重要的事情老让自己分心无法专注等等
如何提高效率?
1、 良好的睡眠。不建议学生党熬夜学习,然后白天昏头昏脑去听课,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用增加时长来弥补效率低下。熬夜伤身不说,主要是达不到高回报的目的,得不偿失。
2、 愉悦心态、心无杂念。心里装着太多事情的人不容易专注,效率一定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在高中时期家长跟老师都反对学生谈恋爱。很多家长家里发生了事情也不会告诉高三的子女,怕其分心影响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3、适量运动,运动的好处不用多说。不仅能能改善睡眠愉悦身心,还能增加耐力跟专注力,提高效率。
在学习与工作中,高效率重要吗?重要!但比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高效用。如果把效率比作成速度的话,那效用就是加速度。为什么很多学霸看书看得慢,但仍然成绩很好?就是因为他效用高,看一个会一个,看一个收获一个,甚至能举一反三。
物理学上有个公式大家可以参考
其中
S:路程(回报)
u0 :速度(效率)
a:加速度(效用)
t:时间
该公式很好地说明了效用的重要性。
那么,效用不高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办法补救?
效用不高的表现:
吸收很慢容易忘
同样是看完了一本书,完事儿后别人掌握了5个知识点,他只掌握了2个。
同样是翻译10篇文章,完事儿后别人知道翻译了什么内容,他只知道自己翻译了10篇文章。
效用不高的原因:
1、 做事目标不清晰,把手段当目标。
只知道要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比如:小李今年的目标是要看50本书。但不清楚为什么要看书,要看哪些书?)看书只是手段,通过看书想要达到的那个效果,才是目标。没有目标地看书,自然效用低。
2、 缺乏阶段性复盘。
复盘思维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这分钟学到了下分钟就能拿去用,大大提高学习效用!
那什么是复盘?复盘就是你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哪怕只有两分钟。
很多人看完一本书几天后就只知道自己看过这本书,却不知道具体讲了什么。看完电影一周后就只知道这个电影好看还是不好看,却忘记了电影讲的是什么,开完会后回头就忘了会议讲了啥,哪些重点跟自己有关。
这就是因为缺少事后的及时复盘。
如何提高效用:
1、 做事之前先清晰目标
A和B两个人的起点一致。
A一开始就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回报”是什么,于是径直往目标走,不做无用功。
B却不然,他可能在多次试错、绕弯路之后才幡然醒悟,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回报”是什么,但这时候已经做了太多无用功了。
有些时候,停下来先想一想你的目标是什么,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2、 阶段性复盘
看完一章书后反思一下这一章都讲了什么?自己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知识点可以拿出来用?
开完会后反思一下会议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任务是我需要去做的?截止时间是多少?
复盘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两三分钟足够,但因此提升效用所节约的时间却是十倍甚至几十倍!
最后回顾总结一下(这也是对该回答的回顾复盘):
回报=效率x效用x时间
提升效率的方法:
1、 保证良好睡眠;
2、 心中无过多干扰杂事;
3、 适量运动。
提升效用的方法:
1、 努力前清晰目标;
2、 努力后及时复盘。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5点,却还是看不到回报怎么办?
那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在优先保证效用跟效率的前提条件下,再多坚持一段时间,就像下面这条曲线,说不定你已经处于A点了,稍微再坚持一会,等着你的可能就是指数型增长。
到底什么是「伪勤奋」呢?简单来说,一直在努力,但就是没法变得更好,甚至变得更糟。
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就是「伪勤奋」,想要改变,我们就需要改变思维+正确方法同时进行。
先看这张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伪勤奋」经常影响我们的两个陷阱,压力陷阱和自我许诺陷阱。
1、压力陷阱
我们通常认为,压力,自责,愧疚感会帮助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变的更自律。但从科学角度来看,并非如此。压力与意志力其实是对死敌。
我们习惯给自己增压,批评自己懒惰,软弱,没有自控力,想以此来激励自己。但其实压力更容易激活身体本能的“应激反应”,使我们会更倾向于按本能行事,寻找那些能暖解压力的事情来做。也就是说你的压力越大,自控力就会越弱。
当你面对失败,内心充满自责,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会怎么样暖解压力,进而让自己高兴起来呢?实际调查显示,最常见的缓解压力的办法就是吃东西,上网,玩游戏。
这就行形成了一个压力陷阱,压力引发欲望,欲望带来放纵,放纵后自责又加大了压力。最后压力越来越大,你已经完全越挣脱不出来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正在玩手机,突然想到自己的学习计划还没完成,你感到万分焦急,压力山大。这种压力使你心烦意乱,这时本能会占据上风,驱使你做点改善心情的事。那么,最廉价,快捷的改善心情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玩手机了,于是你又玩了很久。
等到睡觉时,你才想起来今天又没学习,回想起自己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你对自己更失望了,自责内疚是你的压力再一次增长。就这样,你会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最终将学习恐怖化,只要想到,就会感到恐怖,焦虑。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压力循环”呢?
答案是自我谅解,也就是原谅自己的失败。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这与我的直觉相悖,就像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正是对自己不够严格,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更狠一点的人,才更有希望成功。
但事实恰恰相反,众多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自控力和积极性,也是最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因素。
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遇到挫折,失败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如果我们一味的苛求自己,那么遭遇挫折时,受到的打击就更大,就更难爬出来。你不在意它,它就会失去威胁能力,压力自然消解。
所以告别「伪勤奋」的第一点个就是:自我谅解,消除压力,让学习更专注。
2、自我承诺陷阱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有时候会容易受到诱惑,倾向于寻找快乐,但也有时候我们会做另一件事——下决心改变自己。听上去是不是很不错,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陷阱。
下决心从来不是一件难事,相反,它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每当我们陷入低谷时,就会痛下决心,承诺自己以后一定要改变,以此来缓解自责和愧疚感。
发誓会让我们充满希望,甚至会想象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如何优秀,如何受人敬仰,越想越开心。然后通常还会制定一个宏伟的计划,什么小计划,合适的目标都不考虑。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誓言靠不住,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周日,你又睡到中午起床,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睡眼惺忪的油腻模样,自责愧疚涌上心头,你在心里发誓,明天再也不能熬夜玩手机了。于是愧疚自责立马消散,虽然你什么都还没做,但你觉得自己已经做了。所以,誓言这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安慰自己而发的,发誓越多的人越不可信。
决定改变的那一刻其实是最令人满足的,只要给自己一个的未来的承诺。在什么都还没做的情况下,你就已经感觉良好了,但现状却无法用誓言改变。
现实不会迁就你,当你第一次面对挫折时(比如: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不能理解;刚睡醒好困啊;这个单词又不会读),没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会再度引发曾经的罪恶感,抑郁,自我怀疑。这个时候,曾经改变自己的誓言,宏伟的计划所给你的安慰都会失效,大多数人在这里会放弃努力,又投入寻找“更多快乐”的怀抱,比如刷会手机,玩会游戏。然后再次陷入压力循环。
这也可以解释「伪勤奋」的某些现象了,为什么进了图书馆却玩起了手机,想早起晨读却一直神游天外。
所以,自我改变承诺往往并不靠谱,这种陷阱的关键是:用“改变的承诺”而不是“改变”来安慰心情,我们要注意区分其中的差别。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困境呢?
你需要细化目标,用小计划积攒信心和习惯。
首先我们要明白,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在下了一个决心后,就瞬间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只是你自我安慰的的轻率想法。
设我现在一无所有,是最开始的0,而我想要变成的样子是1。那么我们所制定的计划应当当是从0→0.1的过程。而不可能直接从0变成1。
优秀的人绝不是哪一天突然决定自己要变得优秀,然后就变优秀的。他们也是从0开始,一点一滴的培养积极有益的小习惯,慢慢积累,最后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从小处着手,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才能慢慢改变自己,不要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
所以,告别「伪勤奋」的第二个要点就是:不要立Flag,制定最简单的,伸手就能完成的小目标,然后坚持下来。
说完了思维,还有方法,就留到明天慢慢再写吧。
码字不易,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留个赞再走吧~
—————
感谢阅读,我还有还有更多学习技巧,干货资料免费送。
微信公号搜索:特别会学习。带你一起成长,养成学霸思维。
「伪勤奋」的本质是思维懒惰,是鬼鬼祟祟的懒。
学习主要是脑力活动(运动技能除外),而不是体力活动。
不思考,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徒劳。
有的人很“勤奋”,每天早起晚睡的学,把课本翻一遍又一遍。
可就是不做习题,做了习题,也不复盘。
上课笔记抄的满满当当,思维却没有跟上。
背单词永远是,abandon abandon abandon 放弃 放弃 放弃,不造句,也不阅读。
……
活生生把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
他们有个心理:先把简单的做了,至于那些难的,无从下手的,找个状态好时间集中攻破。
每次都这么想,永远是下一次。
总是在机械重复地做简单的事情,不是思维懒惰,是啥?
ps:这个问题问的就很偷懒。
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成:
- 如何缓解焦虑?
- 如何高效学习?
- 如何进行精力管理?
每个问题知乎都有人问过了,也都已经有非常好的答案,对吧?
人要有时间的边界感。
学习、工作和生活,拎得清,才有可能快乐。要有边界意识,学习的时候绝对不想着玩,玩的时候绝对不想着学习。
从题主的描述能看出,题主的生活一片混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相互挤占。学习也学不好,玩也玩不好。
我有个建议,别的时间正常过,但是每天晚上9点到11点,不能做别的事情,必须玩!不想玩也要逼自己玩,换着花样玩!直到你可以玩的毫不费劲,不空虚,发自内心的快乐的时候,再回头来考虑学习的事情,你会有新体会的。别问为什么,做就完事了!
如果玩都不会,学习的事还是算了吧。
「伪勤奋」的人只是不愿意改变罢了。
伪勤奋的人会不知道自己学习方法不得当吗?会不知道自己精力管理出问题吗?
不是不知道,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不是不知道,只是固执罢了。
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改变罢了。
不是吗?
说到底,还是懒。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有帮助,何不点个赞,顺便关注一下答主呢= ̄ω ̄=,谢谢大家~
我来教你如何做到真正的勤奋吧,学会这4点,告别伪勤奋。
你有很多目标,有关于上进的决心和焦虑,也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努力。每天把自己搞得很累,回头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做了的也没什么成果。
这很奇怪不是么?问题是,你也并没有多懈怠。可你付出了时间、克制了欲望,却没有回报,太摧折人了。
你不是真正的勤奋,你的努力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啊,到了3月了,期给予的安逸,已经彻底冷却了,是时候说一说伪勤奋的几种常见情形,以及解决方法了。
/ 01 /
第一种,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
你羡慕那些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于是决定读很多书。但是你沉迷于集邮式地读书,一本接着一本,手不释卷,看到精彩的段落划重点,然后开开心心标记今年读到了第89本,再来11本,百本大计将成。
但是,对于成为「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来说,看书是最简单的一步。记忆、应用、输出、温习,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你在完成你目标的过程中,只愿意做自己得心应手的那一步。
谁说看书不勤奋呢?没有人敢这么说。你确实是在努力,但其实你在耍小聪明,在偷懒,在配合自己表演。
/ 02 /
如果你每天的运动量,没有让你的肌肉感到些微的酸痛,那么它不会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停留于舒适区的健身,是低效的;做事也是同样的。如果你的任务让你觉得愉悦,很好,那说明你没有进入真正的提升区。
稍微掂一掂脚能够到的任务,让你感到需要思考、需要克服困难的任务,才称得上「真勤奋」。
做任何与努力有关的事情,一定有艰难的、需要忍受痛苦的环节。你做不到不去努力,便用最简单的努力,来安慰自己上进的焦虑。如何解决,正面刚呗,没别的办法。
要先有时刻JING醒的意识。
/ 03 /
第二种情形,从来不去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
你从早忙到晚,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完成。因为你只是在购买食材、囤积食谱而已,只有你把饭菜做出来,你才能切实地感受到,你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学的东西,要立刻检测,检测自己有无记住,检测自己是否会做题。
记住我这句话:
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你要看到反馈,你要立刻看到反馈。一切不以检测/输出为目的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与第一条有些许交集,但我觉得非常需要单拎出来说。)
/ 04 /
第三种情形,只是埋头苦学,从来不总结规律。
你会发现,善于学习的人,都是善于总结方法的。在你的求学过程中,你肯定见过很多比别人刻苦,成绩却不甚理想的人;还有一些看似不怎么学习,却始终优秀的人。
要说是聪明与否的差别吧,自然是存在的。聪明与善于找到方法,可能是互为表里的。
这点不作更深的探讨。总之,正确的方法很重要,不要闭门造车,不要只凭借自己的直觉去解决问题,善于反思自身,善于学习他人。
大多数事情都是可以习得的,找到正确的方法,让自己从步行者改为乘地铁。战略上的勤奋,和战术上的勤奋,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 05 /
第四种,道德许可效应让你原地徘徊,沉迷于已经努力的幻觉之中。
这点我曾经写过:简单来说,道德许可效应就是,当你为某个目标,付出了一些表面的努力,甚至只是预想了宏伟的计划,就往往把自己感动坏了,觉得自己已经在变好了。后面做或者不做,你已经不会那么尽心尽力了。
比如学习英语前,先下载一堆英语资料;想要健身,关注了一堆博主,跑鞋什么的买起来,健身卡什么的办起来。
单单是这些收集资料、收藏文章的行为,已经给你一种「我做了努力」的感觉,给了你道德许可。
你有了变好的可能性,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这已经足够安慰你。
第一种情形,起码你做了实打实的努力;而,道德许可,根本就是零,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
每个人都曾是、也正在是,这场群戏的演员。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还记得我曾经说,人们喜欢制定那种特别完美的、严丝合缝、高效利用一切整块以及碎片时间的计划么?
啊,不过是能够让你获得道德许可罢了。接着说解决方法。
/ 06 /
之前在豆瓣看到@王逅逅 分享自己在YouTube看的《如何最快地学习世界上的一切》:
这个方法很简单,大概可以概括为:1> 将你想学的东西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做饭就是做饭,写作就是写作的过程不包括买本子下写作软件,跳舞就是跳舞,而不包括买好看的衣服和鞋子。2> 在你学习这项技能的前5次,保证用最轻松不费力的方式来重复它。
嗯,我们只看第1条,我们喜欢做一切准备工作,那些可以在开始之后慢慢完善的东西。
一旦放在了开始之前去做,我们就沉迷于这种「道德许可」带来的变好或完成的幻象之中了。
将你想做的事情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不搞形式主义,直接开始。
/ 07 /
好辣,例行总结:
很多人的勤奋,只是伪勤奋而已,你也付出了努力,却所得甚少。要想做到真正的勤奋,大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只做事情中最简单的那个环节,只有你需要踮脚努力的任务,才是你真正应该勤奋的地方;
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你要看到反馈,你要立刻看到反馈;
埋头苦学很重要,善于总结规律,找到问题的本质,可能更重要;
拒绝道德许可,不搞形式主义,把所要做的事情最简化,直达核心。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或启发,记得花1秒钟点个赞。谢谢你。:)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187万次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六,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小小声建议你,不妨关注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我把所有干货集中做了分类明确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相信我,这是187万人次的选择。
————————
微信公号搜索:高冷冷。学霸养成丨思维丨心理丨方法论。
微信后台回复“早起”,教你:我是如何在没有闹钟的情况下,十年如一日六点起床的;
回复“笔记”,教你:从哈工大化学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专业课笔记的;
回复“记忆”,教你:一个在知乎获得12万赞、31万收藏的高效记忆方法;
后台回复“读书”,教你1小时读60~100页书的方法。
大兄弟,不是我说你!你都上大学了,开始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了。还在纠缠所谓的“伪勤奋”,还在期待某个“神奇”的学习方法,能“点石成金”的让你摆脱当前的困境。在我看来,你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最大的“伪勤奋”。
你的问题中提到,你在一所三本的专科,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流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是更大校园?还是更高的楼?还是更大的名气?
都不是,一流的大学核心是一流的老师。
但这些老师的一流之处,可不是因为怀揣什么“神奇”的学习方法。更多是因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刻的见解,取得公认的成就。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能学到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干货”。
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任何人的权威只能基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如果任何一个人欲图挑战这个原则,他要么是欺世盗名之辈,要么最终沦为世人的笑柄。
你既然是一名大学生,那么一定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你的学习问题也必定是具体的专业问题。因此,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列出自己的专业疑惑。让后让更多的专业人士看到,给出专业的意见。
如果你是学软件的,那么最好的解疑者是软件工程师,是产品经理,是..
如果你是学医的,那么最好的解疑者是一线医生,一线科研人员,甚至是你学医的同学,是..
如果...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培养出世界顶级的跨栏运动员。但我敢说,同样的方法,他肯定培养不出世界拳王。
我从来不相信这世界存在一种能够凌驾于专业之上的,纯粹形而上的“神奇”学习方法,通过它的指导,人可以取得各行各业的成功。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方法,那么这世界只需要一所大学: “心灵鸡汤大学”。
而知乎相对于其他媒体最吸引我的一面是,在这里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因此,在这里,我能读到到许多有趣、有料的“干货”。
最后我们再回到你的提问本身。
因为你的问题描述没涉及到具体的专业,所以不知道你遭遇的具体困难是什么。是不知道该学什么?还是说是学不会呢?但无论如何,这都不能否定你勤奋的意义。因为你的勤奋至少证明你已经尽力了,已经做到了当下最好的自己。
而且,你也真不用沮丧。作为一个职场老鸟(工作20年软件工程师),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只要你能一往的坚持自己的勤奋(哪怕是别人眼中的“伪勤奋”),你最终也一定能取得不小的成就,尤其是在你工作之后。
在工作多年之后,在经历许多的挫辱之后,大部分人最终都会在生活面前低头,放弃勤奋,放弃学习。而此时,“傻傻”的你却还在坚持,不管效率多么低下,只要你还在做,就一定有收获。因为相对于别人的原地不动,你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净超越。
而且,工作和求学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因为你现在上的是一所普通大学,也许你很勤奋,但受限于环境(尤其是教师的眼界),所以学习抓不住重点。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的勤奋是“伪勤奋”。但等你参加了工作,这种情况会得到大大改善。
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科技行业),要想保持竞争力,研发的东西就一定要贴近市场。而行业内的员工,日常耳濡目染的则一定是哪些“接地气”的东西。
因此,参加工作之后,相对于学生时代,学习目标就突然变的清晰许多。如果你此时还能坚持一往的勤奋,那就一定是“真勤奋”,而不是“伪勤奋”。
①学会审视和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没有人喜欢学习,没有人喜欢工作,没有人喜欢创业。
人们所追求的,是那种既不用学习也可以获得好成绩,既不用工作也可以拥有高工资,既不用创业也可以得到高收入,只要是不用勤奋和努力都可以实现的梦想,这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想要的生活。
你需要做的是,先坦白的承认,然后再去接纳这种思想,你才能够合理的看待“伪勤奋”这种行为,如果你在心理上连这第一关都过不去,那你只能一直存在这种所谓的“自我感动式努力”的行为和思想。
②以强烈的当日目标为中心去自我引导
每个人都有目标,但多数人都死在了实现目标的道路上。
而这些死去的人,大多数又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过于遥远和缥缈,比如你只是一个月薪2000的打工仔,强烈的目标却是买一辆劳斯莱斯,那你就只会在一次次的勤奋和努力中逐渐消耗掉你的耐心与自信。
你需要做的是,先制定当日的目标,比如今天必须要学会五道数学题,并能够熟练的运用它,比如今天必须要完成PPT的制作,并能够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添加新的元素。
③过滤掉任何可能阻碍目标达成的因素
你可以带手机,但请把它当做最基本的通讯工具。
你并没有那么忙,因为你只是一个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每天并不会有那么多的微信去翻阅,真正有急事要找你的人,是不会只发微信的,而是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
你需要做的是,暂时放弃室友叫你开黑的游戏,暂时割舍同事叫你陪同的逛街,暂时推辞伴侣叫你浪漫的约会,暂时卸载手机上那些容易分散你注意力的短视频。
④用美好的欲望对自己进行适度打击
你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欲望是什么。
你暗恋的女神喜欢型男,你跪舔的同事喜欢别墅,那你就经常去健身房看看健硕的肌肉男,那你就经常去别墅区看看你买不起的房子。
你需要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己可以承受范围内的打击,尤其是当你开始懈怠与不想努力的时候,这种行为会让你产生完成欲望的行动力。
⑤把自己的爱好与勤奋的过程相结合
要学会用爱好去补贴自己的伪勤奋和伪努力。
勤奋的过程是枯燥的,努力的过程是乏味的,当你在完成当日目标后的第一时间,去吃一顿自己向往已久的美食,去打一局自己渴望无比的游戏。
你需要做的是,在完美的达成当日目标后,给予自己一定的爱好奖励,但是奖励的时间必须要远远小于当日目标完成所花的时间,否则只会前功尽弃。
⑥真正的勤奋不需要给任何人展示
勤奋的过程只属于自己,结果才属于别人。
不要去朋友圈每天打卡,因为总会有人去讽刺和挖苦你,不要发深夜的加班照片,因为总会有人认为这只是你自己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已。
你需要做的是,在勤奋的美好结果没有到来之前,学会孤独的承受整个过程,因为没有人会关心你累不累,所有人都只会紧盯你的结局好不好。
⑦区别什么是高端勤奋和低端勤奋
方向错了,你越勤奋,只会越走越偏。
你把笔记和重点知识抄满了一个本子,这是低端勤奋;你一边抄写,一边思考知识的原理,并且能够套用到其他方面,这才是高端勤奋。
你需要做的是,抛弃掉低端勤奋,因为这种勤奋不需要动脑,获得的只是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它只会让你原地踏步,甚至日落千丈。
⑧切勿尝试自己不了解的勤奋行为
勤奋不是范水模山,适合自己最重要。
你看到同学早起练口语,你也去尝试,很有可能只是东施效颦,因为适合别人的勤奋过程和行为不一定适合你,尝试失败后要学会变通。
你需要做的是,不要只看到别人勤奋的某个过程,要去看待整体的勤奋行为,世界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有的只是不间断的准备。
⑨学会屏蔽掉外界的不良评价
只有你自己,才能享受到勤奋的过程。
当你勤奋和努力过后,难免会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屏蔽掉那些外界的嘲讽、侮辱和戏谑,因为整个勤奋的过程,才是你最大的收获。
你需要做的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才是你在整个勤奋的过程中可以回味无穷的东西。
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无理由的横空出世。
美好结局,只是苟且时光与痛苦的结合体。
【多领域创业+天使投资经验】
【交流微信:15550333355】
我在交大念书时,有段时间也处于“伪勤奋”的状态。记得大一大二时因为课程不多,我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闲,所以一到晚上就收拾书包去图书馆,抄新概念英语。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两个月,每天我都感觉特别充实,我想很多人也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看到自己写出来的一段段文字充满了纸张,顿时成就感十足,自己都幻想这些纸张是饱含了自己心血和智慧的作品,也感觉自己飞速的成长。
后来我回过神来发现,这些纸张就是一堆废纸,唯一的好处是锻炼了英文的书写美观能力,然后微微提高了一点点英语能力。
后来我决定,以后做出的任何看似努力的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做的事情一定要是经过大脑思考的、而非简单重复的动作。因为没有思考的简单重复,即使别人看起来很努力,其本质也只是“伪勤奋”,对个人的成长微乎其微。
要告别伪勤奋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切记只有泛泛的目标(比如要成长、要有钱、要变得强大)。
明确的目标,可以是毕业以后要进入北美TOP20的学校,如此一来你才能把大目标拆解成几个小目标,然后对应的去努力。
比如你要获得TOP20的OFFER,必须得有个好的英语成绩,所以你需要不断的刷托福雅思、报英语培训班;然后还得有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甚至是介绍信,所以你要提早去联系相关的教授请他带你做科研,或者进入一个课题组;然后你还得有个好的GPA吧,所以你每天上班都必须认真听讲,期末之前得好好加班复习,没事就和老师套近乎以争取个印象分。如此等等。
这样一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努力的每一分汗水都会对应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些小目的最终汇聚成一个大目标,所以你的勤奋才不会白费,你的努力才不会只是看起来很美丽、而没实质意义。
要意识到,“勤奋”不是目标,而是手段。
如果把勤奋当成了目标,那就容易成为一个奋斗逼,你的所有成就感都来自于别人对你勤奋的认可,在这种状态下,即便你只是每天装去图书馆待一整天、其实是刷了5个小时抖音只看了30分钟书,你也觉得一天过得无比充实,这是很可怕的状态,是自我麻痹,也是这个问题中提到的“伪勤奋”。
所以,与其装努力5个小时实则用功了5分钟,不如正儿八经的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哪怕你只用心了2个小时、剩下3个小时都拿去纵情放飞自我了,也比前者好上百倍。
_____________
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浪费时间,无谓的内耗,没有获得真正的提升,心态失衡,题主把伪勤奋的表现和反应概括的很完整了。
那如何改变现状呢?我把自己和从双非考研到985院校的死党的经验做了复盘和总结,想要摆脱伪勤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下面我们捞干的说。
一、清楚的认识自己
给自己做一个复盘总结,为自己画一个用户画像。
1、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在哪里。哪些短板是需要立刻着手补强的;哪些短板可以暂时放一放,后面再进行补强。木桶理论大家都知道,你不先补强最短的那块板,其他板修的再高,水一样会漏出来。
2、认清自己的上限和能力在哪里,不要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任务的强度明显高于你能力上限的时候,你收到的会是不断的负反馈和失败的挫败感,这对你而言是无益的。
好比你是一个英语小白,为了学好英语强迫自己每天背200个单词,可当你背到第40个单词的时候大脑已经昏昏欲睡,无法再集中精力,后面的时间哪怕你强迫自己背完了这些单词,又能够记住多少,更何况后续大面积忘记已经都背过的单词带来的失落感。显而易见,对与你来说,现阶段每天背200个单词,就完全超过你的上限了。
二、认识到心态的误区
伪勤奋带来的心态误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1、认为自己已经做过了所谓的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和能力的提升。内心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幻境,给了自己一个得过且过的借口。
2、无法专心带来内心的挣扎,在紧张和焦虑中让时间不断流失。就是所谓的学也没有学好,玩也没有玩好。
三、确立正确的目标
目标就是事情的导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做事之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有人讲在某些方面目标导向太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连明确的目标都没有,就像是摸黑走夜路,能走到哪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撞到墙你也不知道。
2、目标贴合实际。这一点和认清自身能力上限相辅相成,你的目标是利用一年时间500分以上通过六级考试,OK,这个目标是可以完成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娶王思聪,这个就夸张了。
3、目标要清晰可执行,最好有时间节点和时限性。这个如何理解呢,比如说你定了一个目标是“我要学好英语”,这确实是一个目标,但是却非常模糊,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我需要从单词入手?还是语法?还是口语?还是其他方面?这样很容易导致无从下手的局面。那么你需要的是这样的一个目标,“我要在3月到8月之间,背下6级词汇表中的全部词汇”,OK,这个目标就非常清晰且容易执行,你只需要将工作量平均分配给每一天就好了。
四、梳理可行的计划
有了目标,接下来需要的就是一个详细的计划,这里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计划要有轻重缓急。以你的目标为导向,将计划中需要完成的事项进行一次重要度的排序,把最重要的事情分配到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所需时间设置的长一些;把次重要的事情所需时间适当放短,并以此类推。
2、计划不能太过庞杂,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你的计划中删除。我们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给自己一天的计划要读英语,又要健身,又要上课,又要做总结PPT,又要打扫卫生,还要给女朋友准备生日礼物。OK,你最后的结果大概率就是把自己逼疯。
3、计划需要劳逸结合。这个很容易理解,机器尚且需要停机维护保养,何况是人。要不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番茄工作法这类的东西?
五、反馈优化很重要
熟悉互联网产品的小伙伴知道,每个产品在迭代前都会经历不断的反馈和优化,让产品更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避免产品走向歧途,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自己
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我们都需要重视。
1、正反馈会带给我们积极的信号,鼓舞我们的信心。好比你坚持早睡早起并健身,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身体强壮了,气色变好了,姑娘看你的眼神也变了,OK,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正反馈,他告诉你规律的作息和健身会给你的健康甚至桃花运带来好处,那你就要不断的坚持,甚至做得更好。
2、负反馈会清晰的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对,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甚至进行选择性的放弃。还是以背单词为例,一天背100个单词,一周后你发现自己不仅在背诵的过程中比较痛苦,而且许多单词会忘记,效果很差。这就是一个良好的负反馈,他告诉你现阶段每天100个单词并非好选择,这时你就需要适当的减少单词量,同时考虑是否延长每天背单词的时间,或者换一种背单词的方法,逐渐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六、总结复盘必不可少
总结和反馈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反馈优化更多的是在过程中的不断调整,而总结更专注于事情结束后的全面复盘。
总结更多的是站在上帝视角,对过去完成的事情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规律、反思不足、吸取经验、发现闪光点,为下一步的目标和计划做JING醒和铺垫。
当付出同样的努力时,往往是善于总结的那个人取得较好的结果。
七、做有挑战的事
解决困难是锻炼能力的最好方法。不要认为机械式的重复某个你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行为,久而久之你的能力就会增加。这与健身是同样的道理,当你肌肉感到酸胀时才达到了应有的运动量,后期才能看到应有的效果。
跳出舒适区,去完成需要动脑、费力、克服种种困难的任务,你的能力才会不断的提升。
八、持之以恒
这点就不再多言了
OK,说了这么多,用一张思维导图再给大家做一次复盘,如果你觉得有用,请点一个赞哦,谢谢~
还有更多的干货资料,微信搜索公众号「方块怪兽」
微信后台回复“PPT”,即可获得145份精美PPT模板
回复“简历”,即可获得140份简历模板、写作技巧及范文
其实题主能在大二就有这样的思考已经很不错了,回想我的大二整天忙碌于各种兼职,都没有勇气去想这些东西。
我曾经也是这样,觉得自己超努力的,可是总得不到我要的东西。在大学的时候强迫自己早起读书,强迫自己下课就去图书馆,强迫自己把大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可是自己心里知道,早上读书时会瞌睡没有思维的在读书,到图书馆也是花费大把时间在玩手机。每天看似很勤奋的学习,其实到头来只是消耗时间而已。
我认为“伪勤奋”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我感动,自我欺骗”,一种为“方法错误”。“自我感动”的这类就是努力给别人看,自我催眠式的认为自己勤奋,比如我之前一去图书馆就要发朋友圈证明自己的勤奋,其实我也就是去玩手机而已。“方法错误”就是认为“努力+汗水=成功”,看书只讲究数量而不讲究质量。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结果会告诉你一切。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有2句英语俗语是必背的:Work while you work, and play while you play(该工作的时候就工作,该玩耍的时候就玩耍),还有就是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我们根本不需要因为一时的玩乐就产生那么多的负罪感,有时候休息反而能使你前进得更快,我们该明确的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评论里已经有很多高赞回答明确说出了什么才是有效目标,以及制定了目标该这么做。那我这里也要推荐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番茄工作法。
简单的就是列一个清单,以25分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定个可估量的小目标,不管有没有完成,25分钟一到就休息,然后按清单目标去完成。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投入产出比,可容易获得实际成就感。
最后,你要坚信,学习一定可以改变命运。
1.如果看到这里,希望你【点赞】,让更多人看到,帮助更多人。
2.关注我,建立长期关系,我将持续输出对你有用的干货文章。
3.我建立了一个公众号[W小姐进化论],有书单,有工作技能,还有很多干货。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努力,但收效甚微?
努力,高质量佛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认为最踏实的一条成功之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 CEO 全年无休打拼,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北京努力工作,一年之内连续两次涨薪。
这背后,有一个浅显易懂的逻辑:因为努力,所以成就。但是仔细想想,「努力→走上人生巅峰」这个逻辑链条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中间变量,那就是 核心能力的提升 。
我见过很多在同一个岗位上坚守数十年的人,仍然没有获得晋升的可能(比如在小区楼下守门的大爷)。单纯的努力并不能换来提升——真正有用的,只有那些「有效」的努力。「有效」的努力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堆砌,而伴随着另一种状态:你在用心做一件事,并且真的有所提升。
实际上,很多时候工作加班,学习熬夜,表面上的「努力」感动到了自己,但是这一切只是因为平时专注程度不够导致的而已。
最终,陷入一种颇为讽刺的自我陶醉之中,却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努力的核心是专注。
如果把学习当作是一场硬仗,我们投入的时间就像是行军打仗的士兵,而专注力则是将领。士兵是胜利的基础,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统帅,在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这支队伍将会溃不成军。
因此, 我们要JING惕自己的努力,它可能是无效的「努力」 。在健身房你往往会看见很多运动爱好者用着器械锻炼,但是真正能够坚持锻炼,控制饮食,保持健美身材的人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
没有人监督,所以无法坚持每周三次的锻炼;
工作聚餐无法保持健康的饮食;
根本没有指定相应的计划表;
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健身的动作和技巧;
……
总之,各种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我们没有做到的理由。当我们处理生活其他问题时,同样也会面对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和疑虑,这些因素最终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真正提升自己。
不妨,在继续阅读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事情困扰了你,消磨了你的专注力?
是什么消磨了你的专注力?
你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手机的消息太多干扰,突然想到有一封邮件要发,朋友约喝酒要去,……
在这里,我将它们简单归为以下三类:
目标——任务太多,无法专注
能力——思维强度跟不上
心态——越焦虑,越走神
1. 目标——任务太多,无法专注
在工作中你可能遇见这样的状况:当你正在准备一项策划案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让你安排一下明天晚上的会议,你不得不打开邮箱开始准备发邮件。就在这个时候,你的老板让你去把这个月的财务结算一下,并且拟一个表格给他。因为一系列琐碎的任务,你的情绪已经有一些低落了。当你调整心态,准备好先拟一个表格,再发会议邮件,再准备一项策划案的时候,手机的备忘录提醒告诉你,你还需要背单词——这是你为了提升自己硬实力所安排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抓狂」,因为如此多的事务超过了我们线程处理所能承载的范围。尽管上述严重的时间冲突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但是思考到底时间应该分配给第二外语学习,还是编程,是读书写作,还是先完成作业或者工作,这种纠结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当我们陷入这样的纠结或者抓狂的状态时,我们的实际效率一般来讲也不会高。
因此,制订一个完善的任务计划,选择适当的目标实现路径,是提升专注力、高效管理时间的重中之重。应该如何设定你的目标,这是本书将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
2. 能力——思维强度跟不上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专注力问题,还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那就是思维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努力,但收效甚微?
努力,高质量佛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认为最踏实的一条成功之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 CEO 全年无休打拼,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北京努力工作,一年之内连续两次涨薪。
这背后,有一个浅显易懂的逻辑:因为努力,所以成就。但是仔细想想,「努力→走上人生巅峰」这个逻辑链条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中间变量,那就是 核心能力的提升 。
我见过很多在同一个岗位上坚守数十年的人,仍然没有获得晋升的可能(比如在小区楼下守门的大爷)。单纯的努力并不能换来提升——真正有用的,只有那些「有效」的努力。「有效」的努力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堆砌,而伴随着另一种状态:你在用心做一件事,并且真的有所提升。
实际上,很多时候工作加班,学习熬夜,表面上的「努力」感动到了自己,但是这一切只是因为平时专注程度不够导致的而已。
最终,陷入一种颇为讽刺的自我陶醉之中,却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努力的核心是专注。
如果把学习当作是一场硬仗,我们投入的时间就像是行军打仗的士兵,而专注力则是将领。士兵是胜利的基础,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统帅,在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这支队伍将会溃不成军。
因此, 我们要JING惕自己的努力,它可能是无效的「努力」 。在健身房你往往会看见很多运动爱好者用着器械锻炼,但是真正能够坚持锻炼,控制饮食,保持健美身材的人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
没有人监督,所以无法坚持每周三次的锻炼;
工作聚餐无法保持健康的饮食;
根本没有指定相应的计划表;
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健身的动作和技巧;
……
总之,各种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我们没有做到的理由。当我们处理生活其他问题时,同样也会面对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和疑虑,这些因素最终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真正提升自己。
不妨,在继续阅读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事情困扰了你,消磨了你的专注力?
是什么消磨了你的专注力?
你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手机的消息太多干扰,突然想到有一封邮件要发,朋友约喝酒要去,……
在这里,我将它们简单归为以下三类:
目标——任务太多,无法专注
能力——思维强度跟不上
心态——越焦虑,越走神
1. 目标——任务太多,无法专注
在工作中你可能遇见这样的状况:当你正在准备一项策划案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让你安排一下明天晚上的会议,你不得不打开邮箱开始准备发邮件。就在这个时候,你的老板让你去把这个月的财务结算一下,并且拟一个表格给他。因为一系列琐碎的任务,你的情绪已经有一些低落了。当你调整心态,准备好先拟一个表格,再发会议邮件,再准备一项策划案的时候,手机的备忘录提醒告诉你,你还需要背单词——这是你为了提升自己硬实力所安排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抓狂」,因为如此多的事务超过了我们线程处理所能承载的范围。尽管上述严重的时间冲突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但是思考到底时间应该分配给第二外语学习,还是编程,是读书写作,还是先完成作业或者工作,这种纠结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当我们陷入这样的纠结或者抓狂的状态时,我们的实际效率一般来讲也不会高。
因此,制订一个完善的任务计划,选择适当的目标实现路径,是提升专注力、高效管理时间的重中之重。应该如何设定你的目标,这是本书将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
2. 能力——思维强度跟不上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专注力问题,还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那就是思维能力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
想想看,如果你小学一年级就被强制学习大学的高等数学知识,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并且这也是相当不现实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没有办法专注地学习大学知识,不在于他们懒散,或者心态不好,而是在于他们本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达不到相应的水平。
我们经常会面临着「被迫学习高年级知识」的痛苦,只是没有这个例子这样夸张罢了。在面对一些知识难关的时候,长时间无法克服会让我们泄气——自然无法专注。
因此,专注力需要思维能力作为基石。而在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即是推理和类比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和日常工作中。本书的第二部分,会讲解这两种能力是怎样的,应该如何训练,有怎样的训练技巧。
3. 心态——越焦虑,越走神
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我们会陷入一种焦躁的情绪。例如,在做事件 A 的时候惦记着还有事件 B 没有完成,有时候就会突然担心起来:B 要怎么完成?完蛋了,我现在还没有完成 A,已经偏离了我的计划了。
这样的担心显然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意义在里面——虽然它提醒我们需要抓紧时间,但是同时它给了一个紧张的暗示,在这种暗示之下,焦虑情绪也产生了。因为焦虑和不安,我们往往会选择逃避现实,例如用一两个小时来刷手机。这种任务逃避的结果最终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任务无法完成—焦虑—逃避—任务更加无法完成—焦虑—逃避……
这也正是焦虑的陷阱:当我们越想摆脱这种焦虑的状态,越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的泥沼。
焦虑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当人们为了完成大量工作而迫使大脑进行高效运转的时候,焦虑情绪随之而至。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期待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我们都曾体会过在最佳状态时高效的知识吸收和强力的信息输出的快感。为了维持这种状态,我们往往会更加拼命地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思考那些琐碎的事情,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挥出它的才智——有时候这种控制是卓有成效的,但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形。绝大部分时候,即使我们耗费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我们仍然没有能够阻止焦虑情绪继续蔓延。
如果把焦虑感比作泛滥的洪水,应对它不应该堵塞住堰口,而是找准泛滥的原因。控制焦虑,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对抗焦虑,这往往只会导致更严重的焦虑;真正应该做的,是找到令自己焦躁不安的核心问题,尽力排除掉负面影响因素。跳出焦虑感所制造的恶性循环,你需要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调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去对抗焦躁感。
在学习和工作中,除了焦虑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情绪会影响我们,让我们无法专注:抑郁、挫败感、自卑,等等。如何应对这一系列复杂的情绪,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尽量避免这类负面情绪的产生和蔓延,则是在本书中将会讨论的第三个主题。
目标设定:像设计游戏一样设计任务
在目标设定这一专题中,我最想传达的一个事实是:你不能专注,可能是因为这项任务根本无法激发你的专注。
想想看,如果让你玩一款你最爱玩的游戏,你会存在专注力缺乏的问题吗?很可能是专注得根本停不下来了吧,甚至可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其根本原因就是你从这款游戏中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让你自然而然地专注了起来。
事实上,很多相当厉害的人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之所以能够专注,正是因为专注本身就足以让他们快乐了。如果我们能够从「游戏是怎么带给我们快感的」这一角度出发,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帮助我们在其他任务中也可以更加专注,那自然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正是这一部分的主题——像设计游戏一样设计任务。
以下,是我从游戏中总结出来的三个关键词:
细分任务
在游戏目标设定中,通常要求目标清晰且明确;目标模糊的任务会让玩家很困惑——这个游戏我到底要干什么?
但如果细分到每一个场景,都明确有「在战斗中打败敌方军队」「保持生命值 20 以上」或者「占领敌方所有城镇」等等目标,那么玩家自然会清楚很多。
因此,在自我任务的设定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分任务——这也是时间管理方法的核心。但是和直接的游戏目标设定不同,我们开始设定任务时,必须要先学会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这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养成习惯,记录和计划真正会帮助你处理更长期的、更复杂的事务。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 小时,12 个小时,1 天,2 天,4 天,7 天,那么在什么时间复习,我们就需要通过之前的记录和之后的计划来安排。
第二个目的,也是最关键的目的,实际上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于时间掌控的上限。
了解自己对于时间掌控的上限十分重要。如果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了解,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在计划的时候常常完不成,最后多次失败以后,挫败感会把你推向一个更糟糕的地步。
我见过那种可以持续每天专注 12 小时有效学习时间的人,往往向这些人学习时间管理经验,得到的结论是「你就专心就好啦」。但是这种回答往往并不奏效,因为人对于时间天生的控制力就有差异。同样的,你可能从某一杂志上读到,普林斯顿心理与健康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平均的高强度注意力是多少多少分钟,但是这其实多半并不适用于你。
你需要用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特性。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 10 天 ,你就能对自己大致有一个判断:每天能够高效专注的时间有多少?能够处理简单事务的时间有多少?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处理的时间有多少?
所以我非常建议,如果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话,在最初的时候,先统计自己的时间。在了解了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和精力状况之后,再细分任务。
你需要了解的两个关键点是:
一天能专注的总时间是多少?
能持续专注,不间断的时间上限是多少?平均是多少?
具体而言,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最有效:
- 时间记录法
- 番茄工作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
《奇特的一生》中提到的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 ,就是把每天真正有效的时间记录下来。
有了关于自己能掌控的时间的大致经验后,你就可以做计划了。每天一个小计划。这个很简单。就是列出你明天大致有空的时间,分配上大致需要这么多时间完成的任务,就好。
不用太花哨,我一般做这部分就是纯手写。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也不会再检索,所以就起到一个「不要想不到还要做什么」的作用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有额外紧急的事情,当然先完成紧急的事情。计划就是辅助就行了。
记录时要注意的主要事项是:
1)纯粹工作时间,是指你真正拿来工作的时间 。
冲咖啡,拉个花,美美地享受了半小时,这个不叫纯粹工作时间,同理,吃喝拉撒都不叫纯粹工作时间。
因为不精确,日程表的精髓在于记录纯粹工作时间,而你很难控制思考的方向和内容,更多时候,所谓思考不过是逃避和放松的借口,而且效率很低。
所以,除非确保思考的时间确实全部用来工作或学习了,否则不能称之为纯粹工作时间。
2)一定记录精准
客观呢,是你没条件及时记录,出门在外见客户啦,手头的活儿太忙啦,等等。主观呢,是你发现自己一天啥都没干,又混过去了,不甘心,所以就更倾向于给自己填一些模棱两可的时间记录。
什么叫模棱两可的时间记录呢?比如思考人生啊,寻找思路啊之类的,这类通俗来讲,就是自欺欺人的时间记录。
3)选择适合自己的日程记录方式,而不要追求完美和完善。
就像健身一样,你一上来就要吃最好的蛋白粉啊,肌酸啊,谷氨酰胺啊,但其实你的锻炼强度呢,根本还用不着这些。
比如说要练英语听力了,先把听英语的软件都下载一遍,然后把 VOA,BBC,NPR,SSS,CNN,经济学人塞满硬盘,然后心安理得地开始玩游戏了。
因此找适合你的很重要,毕竟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内容不同,理想和目标也不同。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别忘了你的初衷!
我们的初衷是,也应该是切切实实的自我提升,通过更多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来充实自己,同时更好地提升效率,而不是为了账面上的好看,瞎填些虚的时间和工作记录来哄骗自己,这是没意义的。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也就是在你具体工作的时候,以 25 分钟为一个单位,一个番茄,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休息一小次,完成四个小番茄,就可以来个大休息。当然在工作的时候,可以用番茄工作法,但是我比较不常用,针对使用番茄工作法,我只有一条建议,就是灵活运用。
什么叫灵活应用呢?
比如说,如果我正处在番茄时段当中,这时如果你的好朋友来电话,你该如何说?难道说,等一会儿再打,我正处于番茄时段当中呢?不是吧。
如果有人过来和我说话,而我恰巧处于番茄时段当中,我个人的做法是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他交谈,因为我当前所做的事情还没有重要到能够拒绝和他人聊天的程度。
其次,番茄工作法设 25 分钟是人高度专注力的上限,同时 25 分钟也足够达成一个小任务。但是很多时候,比如在构想一个策划,比如说在准备一次演说,比如说在看很难的数学书,你在看拓扑学,在看微分流形,可能这类工作,25 分钟只是热身,你可能会耗一整个下午在这上面,用番茄计时反而是干扰。
因此,番茄工作法适合什么任务?容易拆分,且有明确目标和界定的任务,比如你背英语单词,可以用,但是你的目标是学习和总结别人的创作手法,可能番茄工作法就不太适合你。
同时,刚刚说了,番茄工作法的设是 25 分钟是人高度专注力的上限,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工作中的专注度是不一样的。我更推荐大家的是,自己去了解自己的持续专注时间能有多少。我一般是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休息一次。当然一个小时的时间,眼睛的疲劳和长期坐姿的疲劳也需要调节,所以一般就 1 个小时左右站起来望望走走,然后脑子里回忆刚刚做了什么内容,这也是一个符合遗忘曲线的时间(一个小时复习),因此这个状态对于我来说比较靠谱。
但请不要照搬,比如你自己的专注度就只有 20 分钟,那你就设定在 20 分钟,休息的时候做什么?如果你觉得疲惫,适当运动一下,比如做做基本的拉伸。如果你最近恰好在增肌,然后你也恰好在寝室学习,你可以顺便做 20 个俯卧撑。如果你最近恰好在练魔术,你可以运用这一段短短的时间简单地熟悉一下手法。
运用番茄工作法,仍然不要忘了我们在开始时提到的目的:了解自己。你要知道自己对于一类任务的专注程度一般来讲到底有多少?比如你准备演讲,或者练习英语口语的时候,你是半个小时就撑不住了,还是一个小时,还是可以一直不休息?
了解了自己,你才能够更好地在以后给自己制订计划,即细分任务——这也就是列 to do list。
列 to do list
列 to do list 大概是任务管理或者时间管理里面最悠久的方法了。其要义就是:规划好未来的日子你需要做什么。
比如最基本的,我一般会在每一天晚上列出第二天需要做什么,我一般是以小时作为单位,把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好。可能之中很多计划被打乱,但是不要过于担心,因为每天我预留了 1—2 个小时时间作为空闲,来调整和过渡。如果任务确实也都完成了,那可以看看闲书,看个美剧什么的。
当然对未来的规划,远不止列 to do list 这么简单。对于不同长度的「未来」,你的规划自然很不一样。你可能对一个小时内的事情,有一个显然的规划,对于明天的事情,大概知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对一周的事情,可能就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
对一周的事情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不要担心,这很正常,你要知道去规划超过一周的项目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但这件很难的事情,也没有那么难。
你需要做的,就是列出你应该做的事和你有的时间。最为人熟知的方法,就是四象限工作法了。
四象限工作法
这一方法的要义就是在我们将工作任务分类的时候,从两个维度划分:紧急和重要。因此,两个维度将任务分为四大类:紧急且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个在准备考研的学生,目前他的专业课是紧急且重要的,他还有一份兼职写作的稿大概就属于紧急不重要的,他想健身练出人鱼线就属于重要不紧急的。
当然这个划分并不绝对,如果他正在追一个姑娘,那可能练出人鱼线就是紧急且重要的。
我建议每一个月都将自己近期的任务这样分一次类,做成一个表格,最好将这个表格记忆下来。这样在你无所事事的时候更容易提醒自己:「哦,我还有书要看,而这已经是紧急任务了,我必须完成。」
不管怎么说,这个方法让我们在规划的时候有了一个方向:面对一个比较长的规划,比如一周,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根据之前对自己估计的可支配时间,看看有多少时间是可用的。我们先保证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在这些时间里被安排掉,再在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里面挑选相对效益更高的任务安排掉,最后再考虑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那具体这三种方法,时间记录、番茄计时和 to do list 应该怎么协调呢?并不需要你每一项都使用。一般而言,在任务前中后,有两次记录就已经完全足够了。无论你决定使用什么方法,你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条,就是通过记录了解自己经常的时间花销,了解自己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分心,了解自己集中注意力的上限。当你了解了这些因素之后,你就能够在制订长期计划时更得心应手,而不至于特别离谱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能力。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时间管理好方法的标准只有一个: 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方法 。你在列计划的最初,一定会出现的问题是:计划怎么就是完不成。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你不足以对自己的情绪、体能、智力的水平和它们会出现的波动有所了解,也不需要自责,慢慢改善就好。
设计规则
在游戏设计中,规则的设定要让玩家尽可能边玩边熟悉,边发现新的游戏目标。
如果你一来游戏就介绍了过多的规则,往往会让玩家感到很崩溃。一般而言,游戏在最开始的规则和使用技能都相当简单,随着技能不断解锁,规则也会不断增加,游戏的目标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运用上面的时间记录法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设定潜在的规则。但是,如果规则设定得过于复杂,例如,每天将所有的时间计划都定得死死的,并且精确到上个厕所都有规定,那无疑是不利的。你应该通过上面的记录,了解自己的精力,了解自己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分心,了解自己集中注意力的上限,当你了解了这些因素之后,你就能够在制订长期计划时更得心应手,而不至于特别离谱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能力。
制造障碍
第三点是,设计适当障碍,因为在游戏中过于简单则会缺乏满足感,过于复杂则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最佳的状态是,让玩家在随便玩玩的时候无法成功,但是一旦集中注意力就能克服。
这个道理同样也可以运用到目标设定中。在做任何计划时,都不能把任务制定得太简单,如果任务过于容易,那么你完成的成就感会向刚才说的那样,让你无心再去做其他真正有锻炼价值的事情。但同时,也不能长期有挫败感,因为长期的挫败感会让你放弃自己的训练。
那应该怎么做呢?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像我刚才说列 to do list 的时候那样,按照自己专心做事时的能力制定,这样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你会相对地觉得自己「努力就可以完成」。当然稍微的效率低或者有其他事也尚可,因为我一般还是会在每天晚上留一定的时间作为缓冲。
你连告别勤奋都做不到,还想告别伪勤奋?
识别伪勤奋是个高端技能,不会告别勤奋的人是掌握不了的。
我知道自己不优秀,所以我十分渴望自己能变优秀,
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是我一直以来所深信不疑的信念。
啧啧啧啧,瞧瞧瞧瞧。
越渴望,越没戏。
这就是人生。
========
然后拿自己举个例子:
无论是我赖以为生的码术,还是我现在赚赚外快的发广告,我从来没有勤奋过……
不信?不信你看我公众号都快成月刊了;
码的技术虽说一直没落下,但是也稀松平常,
仅仅是喜欢自己做做游戏,那真的没太高的技术含量的。
相反,我特别勤奋地打游戏,吹牛逼,但是这两个事儿吧……
论实力打不过专业的,论财富也弄不到几个钱,车子票子房子妻子孩子和这些全都没关系。
打游戏吹牛逼除了快乐和多巴胺,啥都没有给我留下。
而留给我很多的战术其实很简单,我只要找个拼命想要通过勤奋变成上等马的劣等马,
往他旁边一站,我就赢了。这就叫田忌赛马。
有人要说啦,赢劣等马算什么本事啊?
不算本事啊。我又没说这算什么本事啊。
我都说了很简单了,往那儿一站,就可以赢得许多,这要什么本事?会站就行了。
深奥吗?一点都不深奥。
比如一群蠢货明明不擅长写代码,写得稀烂,还偏要迷信it好做,偏要干这行。
于是,我只要往他们旁边一站;
老板就会觉得我怎么辣么牛逼,工作机会就是我的了……
这特么真的没有更简单的了……
又有人要说了,那是你天生就是上等马,这就更滑稽了,我这么普通一个人……
我只能说,你们要好好学学初中数学物理,参照系懂不懂?
马云对我来说就是上等马,和他比我就是劣等马中的劣等马,
所以不要往马云身边站你不会啊?
这个问题无非是:找不到有合适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努力看到效果。
《垫底辣妹》的主角原型老师和原作作者坪田信贵写一本学习方法的书《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正好适合这个问题。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设定一个让你有动力的目标、使用PDCA循环进行学习、通过九型人格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实现奇迹般“成长”的秘诀
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把 理论和热情、动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制订让情绪最高昂的目标
心理学家J.W.阿特金森提倡的数学公式——
干劲的强度=①达成动机×②主观的成功概率×③目标的魅力
这个公式是“成就动机理论”。
①达成动机。
通过“想要成功的心情——如果失败的话会沮丧的心情”得出数值。“要想成功”如果是100分,“很害怕啊”是70分的话,那么这个值就是“30”。
这是被心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极大左右的部分。
②主观成功概率。
凭感觉思考“成功概率是多少”的数值。
比方说,偏差值30分的学生以东大为目标,如果你觉得“这绝对不可能”的话,那这个数值就是“0”。
③目标的魅力。
如果目标达成的话,你会获得多少“自豪感”?将它用0至100的数字数值化。设对于自己来说,考上东大就能感到最高等级的自豪,那么数值就是“100”。
将它们相乘的话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30×0×100 =?
是的,结果为0。
②的数值是0,也就是说,你如果认为“绝对不可能”的话,那就不会有干劲。
这里重点就是“主观”成功概率。
这里本来也不会出现“客观的成功概率”,几乎所有的概率都是“主观的”。
也就是说,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这个数值就会变高,反之,这个数值非常低的人,不管有多么宏伟的目标,即使完成目标会自豪,最终的动机数值也不会高。
为什么?
因为这个公式是做“乘法”,三个数值当中只要有一个数值低,那么最终的数值就不会太高。
解决设定课题的“6∶4法则”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认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当下进行的事情对于现阶段的实力来说‘稍稍难一点’”。
- 太简单,会让人无聊;太难,就会让人不安。
- “稍稍难一点”是最好的状态。
- 如此一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稍稍”的度。
作者在初期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6成正确答案∶4成错误答案”的难度,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经常让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去解答非常简单的问题,然后慢慢提高题目难度。发现其中有不理解的题目,那就和他们一起去学习。这样就能一点点提高他们的成绩了。
在这个过程中,解答的速度和分数都会慢慢下降。到了“6成正确答案∶4成错误答案”的阶段,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为了从60分提高到70分、80分,他们会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反复去练习那几个地方,催促自己去解答问题,提高自己的实力。
像这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助跑,然后在挑战精神最高昂的时候一口气冲刺,这才是窍门。
对付“好奇心不足”的特效药是?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布鲁姆分类学”,他将因为认知分为了6个等级:单纯地背诵、理解,将理解的东西运用到其他事情的应用能力,驱使应用能力研究各部分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力,等等。他提出了提高认知水平的指导方法。
2001年,布鲁姆的后继者们又对其进行了修订。
全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在进行提高这项技能的指导,在日本(特别是门槛很高的学校)的入学试题中,也一定会出现与创造性相关的题目。
这类题目的出题目的就是“掌握唤起兴趣的方法”。
也就是像“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叫作“迫真性”问题)。
比如:“如果你是德川家康,你会为江户幕府设定怎样的体制?”“如果你是德川家光的话,如何禁止引进基督教?”
归根结底,就是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这是兴趣的源头。
这样下来,你想了解的就不仅限于考试题目了。
- “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队长,为追求效率,你该如何做?”
- “如果你是造型师,你想如何改变这个人的穿着?”
- “如果你是某个以‘衰落’著称的电视台的社长,你会如何让它复兴?”
像这样思考,能增加问题的临在性和迫真性,使被问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可以像这样思考很多问题。
抱着这种“如果是我的话……”的当事人的心态,我们对事情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然后,我们会更容易发掘事情中隐藏的可能性。即使发现不了,我们也会思考“难道不能改变”已经被决定的事情吗?不仅仅是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
拿出干劲的话,就能尽全力去做了!
树立“让情绪高昂的最终目标”,热情也得到了充分升级
提前了解的学习的根本
我们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学习法不能一直不变,不能漫无目的地继续使用。
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不断地微调整,找到最容易出成果的方法——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学习法”。
要如何进行微调整呢?
就是使用学习的PDCA循环,进行“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这样的循环。
①说
这个是PDCA中P,也就是计划的部分。首先预想一下可能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很擅长动手记忆,可以每天写十遍英文单词。”、“每天解答五道题目。”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PDCA循环”学习法,内容就设定为“每天都能进行”的事情。
建议详细地确定每天练习的额定数量和次数。并且,禁止同时预想多个计划。
首先制定一个单一的规则:集中攻克这一项。然后再进入第二阶段。
②实验·观察
PDCA的D,是执行说,抓住感觉的阶段。连续执行三天以上。如果可以的话,连续一周。这里是“注入120%干劲”的关键点。
你要意识到,这并不是单纯地花时间,而是在“短时间内能吸收多少”,专注于提高注意力的诀窍。
③记录
这个阶段是和②并行的。准备一个学习笔记本,每天简单地记录一下学习过的内容吧。
记录学习的地方、学习的时间,再简单地写几句感想,比如“有学习效果”“有些厌倦了”“完全记不住”等等。
这个阶段才是前半部分的重要步骤。
注:阶段④的“检验和分析”,是PDCA的C阶段。微调整“变化的部分”,所以希望你能用心执行。
④检验和分析
下面就检查一下花一周去学习的内容中,你掌握了多少。再粗略地看一遍测试和练习题,确认自己记下了多少。
看一下记录笔记,确认下在缩短所需时间、提升学习效果等方面是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如果没有达到最初期待的程度,那就需要再去尝试其他方法。
返回到步骤①,再次设立其他的说,然后花一周时间执行阶段②和阶段③。
然后再次检验和分析。和第一次、第二次的方法相比较,再采用能得出更好结果的方法。
你如果觉得“也许会有更好的方法”,那就再次去实行阶段①—③。
在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合适方法的倾向和法则就会变得非常明确。
⑤一般化
到此为止的阶段中,你如果发现“早上写五遍英语单词,晚上回顾一遍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可以将此法则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工作中。
如果学英语的方法可以的话,你可以尝试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汉字和历史。
如果是营业者,你可以将此活用于顾客信息的录入等业务中,也会大大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⑥例外的发现
在实践⑤的时候,你应该会意识到,我们已经发现的法则“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事情”。
不论是什么法则,一定会有例外。我们如果发现它不能顺利进行,那就设立例外用的说——“朗读英语长文更有助于理解”“相比手写顾客信息,反复默读更容易记忆”等等——那就去开发和应用新的方法。
如果出现错误,继续向前进行
以上阶段的要领常常是,反复循环,每次出现不适应的时候就去调整它。
这个步骤就是“尝试和试错”。
尝试去做这做那,一边不断探索最佳方法,一边学习,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不必担心“老是出错的话会不会感到厌烦”。
实际上,我们去实践2—3个说,适合自己的学习法与不适合的相比,由于舒适的程度、吸收/稳定率之间差异很大,马上就能被我们找到。
在反复比较说的过程中,尝试的精准度也在上升。
在最开始的摸索阶段也是,样品增多的话,“容易执行的方向”也能很清楚地表现出来,微调整的操作会渐渐变得轻松。
一旦步入正轨,循环就会慢慢顺利地进行。
最坏情况是,只尝试了一个,行不通就放弃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学习不好。
一个说不成立的话,那就执行下一个说,还是不行的话再继续下一个,不断执行3次、4次、5次、6次,这才是成功的诀窍。
没有比较的样品,检验过程就很难进行。样品越多,方法的制订会越容易。
当错误出现时,你会有“觉得自己不擅长反复书写的学习方法,要不尝试一下阅读的学习法吧?”这种想法。于是,出现的错误向你指出了下一次学习的方向,会锻炼你对学习方向的判断力,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不断验证成功/失败双方的数据,就能找到“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某事的方法”。
那个时候,我保证你能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很简单的”!
PDCA的基础是“改善”和“成长”
用输出来检测知识的稳定度
实践PDCA循环的话,你的头脑中会闪过“暂且记住了,但我真的掌握了吗?”这种疑惑吧,这就是背诵和理解之间的壁垒。
只背诵定期考试范围内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的话,在实力测试和模拟考试上很难取得好成绩。
想要跨过“笨蛋界”的界线,不仅需要背诵,更需要理解。
“理解”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简单地说,就是达到“能向他人解释清楚”的程度。作者自己在大学时试着下课后对着录音机复述课堂内容的学习方法。
设自己的面前有学生,自己以老师的角色讲课,这样就会发现自己不能解释清楚的要点。
如果“空气学生”提出“为什么是这样?”等类似的问题,而我不能解释,那我就处于“还没有理解”的状态。
实际上就是费曼学习法。
重点是在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输出”,会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比如你在上课笔记只是边看黑板边写,实际上只是抄写,并不是输出。
你需要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一边回想“刚刚老师说了什么来着?”“确实应该是这样的……”一边写。仅仅写下片段式的关键词,再用图表和文章去解释它也可以。
不是照抄以前写过的内容,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话和自己的图表来输出。要记得,思考力被刺激后,理解就会加深。
这种学习方法是由自己来决定“困难的程度”的。
一边反复实践PDCA,一边自己来设定最舒适的程度。
增量也行,缩短限制时间也行,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可以。
过程中如果出现“我明白了”“比之前进步了”“我居然能做到这里”这些想法,学习情绪就能得到极大的鼓舞。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的方法
人类的性格被划分为9种类型,每种性格类型的学习法各不相同。
适合自己的学习法,是用PDCA循环法不断重复各种尝试,不间断地做出改善之后的“世界上唯一”的存在。
如果自己的性格是9种中的1种,那搜索的范围就是1/9,大大节省了工夫。
了解适合各种性格类型的学习法
持之以恒学习的秘诀
将“麻烦”最小化
比如有些人不想学习想看电视 ,将遥控器放在柜橱里面,将电视机面向墙壁,将沙发的坐垫拿掉,只留下坐板,等等。同样地,如果“非常喜欢看漫画”,就将所有的漫画从书架上搬到纸箱里封起来。
请将诱惑的源泉设置麻烦一点,而把学习相关的东西放到距离自己最近、最方便的地方。
坚持写日记
一个人如果去记录生活,就能修正记忆中的误差。日记如果用在学习上,可以帮自己发现不足之处,对个人成长而言非常有益。
但即使每天都写日记,很多人还是会遭受挫折。这个将每天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就好。
就算是一句话的记述,也是非常珍贵的数据。不要附加一些很困难的条件,不要受限于质和量。仅仅写下来就好了。
学习也同样如此。
“必须坐在桌子前”“必须用这个笔记本”,你这样想的话,当条件不满足时,你就会停止行动。
在厕所里也可以学习,没有笔记本就用宣传单的背面代替。
总之,记下一些和学习相关的东西,然后每天这样坚持,你就不会有放弃的想法了。
“等有时间……”是挫折的源头
你会在“7分钟后出门”的情况下开始学习吗?不会的,对吧。那么要有多少时间,你才会开始学习呢?
我向250人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计算出了平均值。
结果发现,大家基本上需要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才会开始学习。
但我下面要说的才是关键:你就算刻意去等,也等不到这两个小时。
放弃寻求“集中的时间”吧。请转化为“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可以学习”模式。
也就是“活用碎片时间”。
能够长时间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10分钟、20分钟的碎片时间也能用来学习。
能达成高目标的人都在这么做。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拿出学习的态势,是非常重要的。拍下课本上需要记住的内容,存在相册里,把复印的小纸片叠好,放在口袋里,在等电车的时候,在排队的时候,你就能拿出来看了。
当然,碎片时间毕竟很散碎,所以,你需要提前将学习内容分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