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农妇与县委书记的争吵,催生了义乌小商品市场
义乌市,是浙江省辖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与杭州、宁波、温州一起,并称为浙江四大区域中心城市。背靠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多次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里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在80年代以前,这里同其它地区一样,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但在80年代后,这里开始崛起,一跃成为了全球小商品集散地。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盛况,与80年代的那块吵架有关,吵架的双方,一个是普通农妇,一个是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一场激烈的争吵,导致了全球第一市场的诞生。
贫穷的义乌
在古代,义乌就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地方,这里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故乡,也是一代名将宗泽的家乡。雄厚的历史氛围,江南水乡发达的经济,让义乌人形成了浓厚的经商氛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义乌还非常贫穷,为了谋生,义乌人喜欢挑着小商品走街窜巷,从事商品交易。在很长时间内,这种交易是被禁止,因为涉及到投机倒把,义乌人对贫穷的记忆非常深刻。
80年代的义乌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商环境的改善让义乌人看到了希望,义乌人再次重操旧业,开始经商。
当时,义乌人最爱干的事情是“鸡毛换糖”,距离义乌23里远,有一个叫做廿三里的地方,这里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
义乌人从农历十月出发,肩上挑着红糖和针头线脑,到各地去换鸡毛,换回的鸡毛就卖给代销社换钱。
廿三里有一个名叫冯爱倩的人,在她一周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只能给别人洗衣服度日,所以她从小就要干家务,还要帮母亲干活,自小就养成了独立好强的性格。
1980年,因为生活所迫,40岁的冯爱倩辞掉厨师的工作,干起了流动经商的事情。好强的冯爱倩像男人一样,肩膀上挑着担子,手上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做起了小商品生意。
由于家里人多,冯爱倩出不了远门,就把小商品挑到义乌去售卖。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这几天,冯爱倩挑着担子,走上了前往义乌的道路,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
来到义乌后,冯爱倩将担子放下,就在路边摆起摊子开始吆喝。当时,虽然没有城管来干扰,但有比城管还要严肃的事情。在过去,私自售卖商品属于投机倒把,抓到是要判刑的。80年代后虽然有所松动,但大部分地区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手脚,政府对像冯爱倩这样的流动商贩,采取的手段还是驱赶和没收。
冯爱倩像做贼一样到处打游击,被人赶来赶去,还多次被没收商品,气不过,就决定到政府去反映问题。
她反映的问题总是被基层政府推脱过去,有的人干脆叫她别做生意了,老实回家种地。
这位要强的女子较起了真,家里的生活都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出来摆个摊讨生活你们还不让我摆,不是不让人活了吗?她决定亲自到县政府找县委书记讨说法。
农妇与县委书记的争吵
1982年的一天,刚刚从衢县县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县委书记的谢高华,正在县委办公室内忙碌,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争吵,便走到门口想探个究竟。
前往县政府吵架的人正是冯爱倩,她单枪匹马,前往县政府找人理论,正与人吵得不可开交,看见领导模样的谢高华走了出来,便将枪口对准了县委书记。
晚年冯爱倩
你就是谢书记吧?为什么城里不让我们摆摊?我们都没饭吃了,难道来政府找吃的吗?
庙高华初来乍到,冯爱倩说的话,她一句也听不懂。见领导并没有表态,急性子的冯爱倩气不打一处来,声音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群众的围观。
面对这位气势汹汹的乡下农妇,谢高华并没有生气,反而邀请她前往自己的办公室了解情况,体现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涵养。
冯爱倩就说,“去就去,谁怕谁”?跟着县委书记进了她的办公室。来到办公室,见识了谢书记的平易近人,也就没了脾气。
谢高华见冯爱倩会抽烟,就主动递给她一支“大重九”,打算耐心地听取她的心声。
冯爱倩也丝毫不客气,从自己家中遭遇的困难说起,又说到自己被政府的工作人员赶来赶去像做贼一样,还谈到了自己被工作人员没收了的小商品,说到动情处,冯爱倩站起了身子,当着县委书记的面拍起了桌子。
晚年谢高华
谢高华依旧没有生气,全程都保持着笑脸,仔细而又艰难地听着冯爱倩的诉求。他后来也强调,冯爱倩当时拍桌子,其实并没有用太大的力气,只是用手轻轻敲了敲桌子。
见书记脾气这么好,冯爱倩也自知理亏,转变态度,开始和书记细说起自己的困难来。
冯爱倩说完自己的遭遇,谢高华也弄清楚了她的诉求,这位称职的县委书记也明白了原因所在。当时,中国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但个别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受限于过去的政策,放不开手脚,畏首畏尾,对小商贩的行为横加干扰。
谢高华当即就向冯爱倩保证:“你回去摆你的摊吧,我以后叫人不要再赶你了,不仅是不赶你了,其它人也可以自由地摆摊”。
获得县委书记“免死金牌”的冯爱倩喜欢得不得了,连声向书记道谢,走出了县政府的大门。
谢高华书记并没有闲着,他认真思考起了冯爱倩反映的问题,率真而质朴的冯爱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起来并非“投机倒把”分子。
老百姓要摆摊,赶也赶不走,打也打不掉,生命力这么顽强,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他组织了一批干部前往现场考察,发现这是当地老百姓为了谋求生存找的出路。
这是好现象,俗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激发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其围追堵截,还不如顺了他们的意,何况,中央早已经下达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文件。
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官员的担当和魄力,浙江不仅有一群敢为天下先的商人,还有一批放得开手脚的官员,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浙江的经济奇迹。
天下第一市场的诞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组反馈回来的结果有三个特点:一是义乌人非常穷,不外出经商就没有吃的;二是义乌人非常聪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三是他们特别能吃苦耐劳。这个结果不得不让谢高华等人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后来,冯爱倩又两次前往县委大院找谢书记,当然不是找书记吵架去了,而是和书记提出建议,要把市场搞得规范些。
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政府做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在义乌湖清门专门开辟了小商品交易市场,这是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紧随其后的是义乌县委和县政府的《一号通告》,通告决定:“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这就为小商品交易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那些挑着担子游走在街巷之间的义乌小商人,不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也再也不用因为怕被人驱赶而东躲西藏了。
市场开放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空前繁荣了起来,从各地赶来的小商贩采取肩扛手提的方式将商品运到交易市场售卖,繁荣的市场也吸引了周边的顾客前来采购生活必须品。据说,摆的摊子一直到了县委大院的门口,如果谢高华出门晚了,就会碰到根本出不了门的尴尬。
1983年下半年,体会到小商品交易繁荣带来的好处后,谢高华提出了“兴商建县、振兴义乌”的口号。梦想虽然有了,但当时的义乌工业基础薄弱,没有财政资金支持,谢高华决定顶着压力向银行贷款,兴建更大的交易市场。
需要的金额太多,县里的银行无法提供,谢高华就找向省内反映,最终从省里贷到了57万元,兴建了摊棚式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蓝图从此绘就。
促使义乌县政府开辟小商品交易市场的冯爱倩也一直在市场内摆着摊子,后来还开过五金店,直到2006年做不动才没有继续。他的儿子继承了她的事业,专门售卖袜子,后来还开了一家工厂。
冯爱倩一直视谢高华为恩人,图片为她展示当年与谢高华的合影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促进了长三角经济的增长,甚至是中国经济的增长。2020年,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实现交易额4875.8亿元,实现了21.6%的增长率,放眼全球,这个营收是巨无霸的存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繁荣市场的诞生,来源于一位乡下农妇与县委书记的吵架。司马观史
非戏说,非杜撰,每天十分钟,我们一起涨知识,发现生活新趣味。感谢阅读、在看和点赞,关注公众号,可解锁更多精彩有趣的新内容!
义乌市,是浙江省辖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与杭州、宁波、温州一起,并称为浙江四大区域中心城市。背靠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多次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里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在80年代以前,这里同其它地区一样,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但在80年代后,这里开始崛起,一跃成为了全球小商品集散地。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盛况,与80年代的那块吵架有关,吵架的双方,一个是普通农妇,一个是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一场激烈的争吵,导致了全球第一市场的诞生。
贫穷的义乌
在古代,义乌就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地方,这里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故乡,也是一代名将宗泽的家乡。雄厚的历史氛围,江南水乡发达的经济,让义乌人形成了浓厚的经商氛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义乌还非常贫穷,为了谋生,义乌人喜欢挑着小商品走街窜巷,从事商品交易。在很长时间内,这种交易是被禁止,因为涉及到投机倒把,义乌人对贫穷的记忆非常深刻。
80年代的义乌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商环境的改善让义乌人看到了希望,义乌人再次重操旧业,开始经商。
当时,义乌人最爱干的事情是“鸡毛换糖”,距离义乌23里远,有一个叫做廿三里的地方,这里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
义乌人从农历十月出发,肩上挑着红糖和针头线脑,到各地去换鸡毛,换回的鸡毛就卖给代销社换钱。
廿三里有一个名叫冯爱倩的人,在她一周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只能给别人洗衣服度日,所以她从小就要干家务,还要帮母亲干活,自小就养成了独立好强的性格。
1980年,因为生活所迫,40岁的冯爱倩辞掉厨师的工作,干起了流动经商的事情。好强的冯爱倩像男人一样,肩膀上挑着担子,手上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做起了小商品生意。
由于家里人多,冯爱倩出不了远门,就把小商品挑到义乌去售卖。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这几天,冯爱倩挑着担子,走上了前往义乌的道路,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
来到义乌后,冯爱倩将担子放下,就在路边摆起摊子开始吆喝。当时,虽然没有城管来干扰,但有比城管还要严肃的事情。在过去,私自售卖商品属于投机倒把,抓到是要判刑的。80年代后虽然有所松动,但大部分地区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手脚,政府对像冯爱倩这样的流动商贩,采取的手段还是驱赶和没收。
冯爱倩像做贼一样到处打游击,被人赶来赶去,还多次被没收商品,气不过,就决定到政府去反映问题。
她反映的问题总是被基层政府推脱过去,有的人干脆叫她别做生意了,老实回家种地。
这位要强的女子较起了真,家里的生活都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出来摆个摊讨生活你们还不让我摆,不是不让人活了吗?她决定亲自到县政府找县委书记讨说法。
农妇与县委书记的争吵
1982年的一天,刚刚从衢县县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县委书记的谢高华,正在县委办公室内忙碌,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争吵,便走到门口想探个究竟。
前往县政府吵架的人正是冯爱倩,她单枪匹马,前往县政府找人理论,正与人吵得不可开交,看见领导模样的谢高华走了出来,便将枪口对准了县委书记。
晚年冯爱倩
你就是谢书记吧?为什么城里不让我们摆摊?我们都没饭吃了,难道来政府找吃的吗?
庙高华初来乍到,冯爱倩说的话,她一句也听不懂。见领导并没有表态,急性子的冯爱倩气不打一处来,声音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群众的围观。
面对这位气势汹汹的乡下农妇,谢高华并没有生气,反而邀请她前往自己的办公室了解情况,体现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涵养。
冯爱倩就说,“去就去,谁怕谁”?跟着县委书记进了她的办公室。来到办公室,见识了谢书记的平易近人,也就没了脾气。
谢高华见冯爱倩会抽烟,就主动递给她一支“大重九”,打算耐心地听取她的心声。
冯爱倩也丝毫不客气,从自己家中遭遇的困难说起,又说到自己被政府的工作人员赶来赶去像做贼一样,还谈到了自己被工作人员没收了的小商品,说到动情处,冯爱倩站起了身子,当着县委书记的面拍起了桌子。
晚年谢高华
谢高华依旧没有生气,全程都保持着笑脸,仔细而又艰难地听着冯爱倩的诉求。他后来也强调,冯爱倩当时拍桌子,其实并没有用太大的力气,只是用手轻轻敲了敲桌子。
见书记脾气这么好,冯爱倩也自知理亏,转变态度,开始和书记细说起自己的困难来。
冯爱倩说完自己的遭遇,谢高华也弄清楚了她的诉求,这位称职的县委书记也明白了原因所在。当时,中国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但个别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受限于过去的政策,放不开手脚,畏首畏尾,对小商贩的行为横加干扰。
谢高华当即就向冯爱倩保证:“你回去摆你的摊吧,我以后叫人不要再赶你了,不仅是不赶你了,其它人也可以自由地摆摊”。
获得县委书记“免死金牌”的冯爱倩喜欢得不得了,连声向书记道谢,走出了县政府的大门。
谢高华书记并没有闲着,他认真思考起了冯爱倩反映的问题,率真而质朴的冯爱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起来并非“投机倒把”分子。
老百姓要摆摊,赶也赶不走,打也打不掉,生命力这么顽强,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他组织了一批干部前往现场考察,发现这是当地老百姓为了谋求生存找的出路。
这是好现象,俗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激发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其围追堵截,还不如顺了他们的意,何况,中央早已经下达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文件。
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官员的担当和魄力,浙江不仅有一群敢为天下先的商人,还有一批放得开手脚的官员,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浙江的经济奇迹。
天下第一市场的诞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组反馈回来的结果有三个特点:一是义乌人非常穷,不外出经商就没有吃的;二是义乌人非常聪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三是他们特别能吃苦耐劳。这个结果不得不让谢高华等人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后来,冯爱倩又两次前往县委大院找谢书记,当然不是找书记吵架去了,而是和书记提出建议,要把市场搞得规范些。
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政府做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在义乌湖清门专门开辟了小商品交易市场,这是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紧随其后的是义乌县委和县政府的《一号通告》,通告决定:“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这就为小商品交易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那些挑着担子游走在街巷之间的义乌小商人,不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也再也不用因为怕被人驱赶而东躲西藏了。
市场开放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空前繁荣了起来,从各地赶来的小商贩采取肩扛手提的方式将商品运到交易市场售卖,繁荣的市场也吸引了周边的顾客前来采购生活必须品。据说,摆的摊子一直到了县委大院的门口,如果谢高华出门晚了,就会碰到根本出不了门的尴尬。
1983年下半年,体会到小商品交易繁荣带来的好处后,谢高华提出了“兴商建县、振兴义乌”的口号。梦想虽然有了,但当时的义乌工业基础薄弱,没有财政资金支持,谢高华决定顶着压力向银行贷款,兴建更大的交易市场。
需要的金额太多,县里的银行无法提供,谢高华就找向省内反映,最终从省里贷到了57万元,兴建了摊棚式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蓝图从此绘就。
促使义乌县政府开辟小商品交易市场的冯爱倩也一直在市场内摆着摊子,后来还开过五金店,直到2006年做不动才没有继续。他的儿子继承了她的事业,专门售卖袜子,后来还开了一家工厂。
冯爱倩一直视谢高华为恩人,图片为她展示当年与谢高华的合影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促进了长三角经济的增长,甚至是中国经济的增长。2020年,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实现交易额4875.8亿元,实现了21.6%的增长率,放眼全球,这个营收是巨无霸的存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繁荣市场的诞生,来源于一位乡下农妇与县委书记的吵架。司马观史
非戏说,非杜撰,每天十分钟,我们一起涨知识,发现生活新趣味。感谢阅读、在看和点赞,关注公众号,可解锁更多精彩有趣的新内容!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