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即墨·聚焦】“穿”越四十年男装大王见证商贸变迁——即墨服装市场商户协会会长徐延华讲述即墨服装业40年发展史
编者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0年来,即墨人民借改革开放东风,筚路褴褛、砥砺前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辉煌成就。为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本报即日起开设“见证·改革开放40年”专栏,通过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和重大事件见证人,从多方面回眸风云40年的变迁,全景式勾勒我区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画卷。“穿”越四十年男装大王见证商贸变迁 |
———即墨服装市场商户协会会长徐延华讲述即墨服装业40年发展史 |
提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年近七旬的徐延华直言“太快了,太快了,变化快得像做梦一样。”从生产队长到贩卖鱼、花生、扣子,再到下海经商从事男装经营,即墨服装市场商户协会会长、国际商贸城总商会党总支书记徐延华——这个生于温泉街道的农家子弟,把年轻时勤奋耐劳的体力精力,全部用在抓取上世纪时代造就的创富机会上。依靠着四代服装市场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历史变迁,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即墨商道文化传承流远,千百年来形成了开放兼容、经商进取的务实秉性。“我们受惠于40年的改革开放,商贸市场走过的创新路,为多少人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徐延华感慨。
1987年10月建成的大棚式服装市场交易场面。
1979年之前,徐延华一直在村中劳动,那时每天赚取的10工分仅能兑换成0.5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年轻的他不甘于贫穷与平凡,萌生了经商的想法。于是拿出多年积蓄,外加向亲戚东凑西借,终于用178元买了一辆由凤凰、大金鹿等多个品牌零件插接成的二手自行车。靠着这辆车,徐延华做起长途贩卖,就此开启了创业历程。
最初两年,徐延华每天清晨都扛着装满豆子、花生等货物的蛇皮袋,骑车赶往青岛售卖,当晚返回即墨,风雨无阻。两年后有了些积蓄,便做起了收益更高的贩鱼买卖。“那时候船开得慢,一坐就是一天。”徐延华说,他所贩卖的鱼进购于舟山,而那时从青岛发出的船并不能直达舟山,每次进货,他都只能先坐船到上海,“下午3点发船,到上海已经是第二天傍晚了。”
1980年,即墨大集的服装市口应需而生。首批个体服装经营户仅60家,年底登记办证突破千家。1984年夏,第一家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在墨水河河滩建成运营,服装市场完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建设,徐延华也迎来了事业上的重要转机。“有次在上海南京路,恰巧碰到一家商场的衣服打折处理,比起常见的‘前市后厂’的低生产率经营模式,到南方城市进货的方式岂不是更加高效?”思路灵活的徐延华,当即把商场的200件衣服全部买下带回即墨。
2006年时的即墨服装市场与即墨服装城通过过街天桥连接在一起,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呈现出市场、商场互动发展的格局。(于金华摄)
1987年,徐延华正式开始经营服装生意。在当时,市场设置的水泥柜台只有1米长,且数量有限,苦等多日后,终于得到一处柜台。凭借一股拼劲,徐延华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市场,一忙就是一天。“那时候市场每天都会发一班去江苏常熟的车,生意好的时候,平均两三天就要补一次货,到了常熟,有时候来不及洗脸吃饭就忙着进货,只为了能赶上当天回即墨的车。”徐延华说,最多的一次,他一个月整整跑了12趟。在没有第三方物流、电子支付、电话和移动通讯工具的时代,一切都需要当面交易。辛苦是不堪回忆的,腿脚肿大、额头蹭破、不敢喝水、风餐露宿,凭借自己的努力,徐延华成了人们羡慕的“万元户”。手中的财富不断积聚,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与命运走向。而他作为“男装大王”的销售记录:“一天内售出1200件夹克和3600件男士衬衣”,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以徐延华为代表的一批“拼命三郎”见证了即墨服装市场的日益壮大。1984年到1993年,是即墨服装市场加速规模扩张和品质提升的10年。即墨镇青年装、留村镇针织品、大信镇童装三大服装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服装经营户迅速增多,市场日趋繁荣。1994年到2006年的十余年间,“江北最大市场群”享誉全国。2007年10月27日,服装市场完成了第四次建设、第三次搬迁,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十大服装市场前三甲,带动市场商贸中心由日益拥挤的城区中部成功转移到空间广阔的城区西部,全面拓展了商贸发展的战略纵深。
即墨国际商贸城实景图。
58岁时,徐延华退居二线,将生意交与三个女儿打理。但在2010年,始终心系服装市场的徐延华回到了自己奋斗半生的“战场”,出任即墨服装市场协会会长,为推动即墨服装产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2014年1月,国际商贸城党工委、管委成立。市场商贸业迎来了展宏图、创大业的新纪元。短短几年间,服装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完成提档升级;家居博览中心、即墨童装城建成运营;中国市场大会、童装节等国家级展会成功举办;国际商贸城总商会及党总支先后成立,发展目标愈加清晰。
“国际商贸城的建设、专业设计师集群入驻、万余户中小电商的发展、10余万的日均客流量、60余万的日均快递单量……这些可观的数据印证了即墨服装业在产业升级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对于即墨市场商贸业的蓬勃发展,徐延华倍感自豪且信心十足,他坚信,在这片古齐国缔造的千年商都、通商大邑的土地上,一定会有更美好的蓝图变成精彩的现实。
本文来自《新即墨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朋友圈转发!
总编/李崇虎
副总编/ 高玉虎
责任科长/江晓辉
编辑/王 静
技术总监/郭成江
法律顾问/元衡律师
信息联系方式:88512696
编者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0年来,即墨人民借改革开放东风,筚路褴褛、砥砺前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辉煌成就。为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本报即日起开设“见证·改革开放40年”专栏,通过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和重大事件见证人,从多方面回眸风云40年的变迁,全景式勾勒我区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画卷。“穿”越四十年男装大王见证商贸变迁 |
———即墨服装市场商户协会会长徐延华讲述即墨服装业40年发展史 |
提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年近七旬的徐延华直言“太快了,太快了,变化快得像做梦一样。”从生产队长到贩卖鱼、花生、扣子,再到下海经商从事男装经营,即墨服装市场商户协会会长、国际商贸城总商会党总支书记徐延华——这个生于温泉街道的农家子弟,把年轻时勤奋耐劳的体力精力,全部用在抓取上世纪时代造就的创富机会上。依靠着四代服装市场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历史变迁,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即墨商道文化传承流远,千百年来形成了开放兼容、经商进取的务实秉性。“我们受惠于40年的改革开放,商贸市场走过的创新路,为多少人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徐延华感慨。
1987年10月建成的大棚式服装市场交易场面。
1979年之前,徐延华一直在村中劳动,那时每天赚取的10工分仅能兑换成0.5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年轻的他不甘于贫穷与平凡,萌生了经商的想法。于是拿出多年积蓄,外加向亲戚东凑西借,终于用178元买了一辆由凤凰、大金鹿等多个品牌零件插接成的二手自行车。靠着这辆车,徐延华做起长途贩卖,就此开启了创业历程。
最初两年,徐延华每天清晨都扛着装满豆子、花生等货物的蛇皮袋,骑车赶往青岛售卖,当晚返回即墨,风雨无阻。两年后有了些积蓄,便做起了收益更高的贩鱼买卖。“那时候船开得慢,一坐就是一天。”徐延华说,他所贩卖的鱼进购于舟山,而那时从青岛发出的船并不能直达舟山,每次进货,他都只能先坐船到上海,“下午3点发船,到上海已经是第二天傍晚了。”
1980年,即墨大集的服装市口应需而生。首批个体服装经营户仅60家,年底登记办证突破千家。1984年夏,第一家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在墨水河河滩建成运营,服装市场完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建设,徐延华也迎来了事业上的重要转机。“有次在上海南京路,恰巧碰到一家商场的衣服打折处理,比起常见的‘前市后厂’的低生产率经营模式,到南方城市进货的方式岂不是更加高效?”思路灵活的徐延华,当即把商场的200件衣服全部买下带回即墨。
2006年时的即墨服装市场与即墨服装城通过过街天桥连接在一起,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呈现出市场、商场互动发展的格局。(于金华摄)
1987年,徐延华正式开始经营服装生意。在当时,市场设置的水泥柜台只有1米长,且数量有限,苦等多日后,终于得到一处柜台。凭借一股拼劲,徐延华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市场,一忙就是一天。“那时候市场每天都会发一班去江苏常熟的车,生意好的时候,平均两三天就要补一次货,到了常熟,有时候来不及洗脸吃饭就忙着进货,只为了能赶上当天回即墨的车。”徐延华说,最多的一次,他一个月整整跑了12趟。在没有第三方物流、电子支付、电话和移动通讯工具的时代,一切都需要当面交易。辛苦是不堪回忆的,腿脚肿大、额头蹭破、不敢喝水、风餐露宿,凭借自己的努力,徐延华成了人们羡慕的“万元户”。手中的财富不断积聚,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与命运走向。而他作为“男装大王”的销售记录:“一天内售出1200件夹克和3600件男士衬衣”,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以徐延华为代表的一批“拼命三郎”见证了即墨服装市场的日益壮大。1984年到1993年,是即墨服装市场加速规模扩张和品质提升的10年。即墨镇青年装、留村镇针织品、大信镇童装三大服装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服装经营户迅速增多,市场日趋繁荣。1994年到2006年的十余年间,“江北最大市场群”享誉全国。2007年10月27日,服装市场完成了第四次建设、第三次搬迁,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十大服装市场前三甲,带动市场商贸中心由日益拥挤的城区中部成功转移到空间广阔的城区西部,全面拓展了商贸发展的战略纵深。
即墨国际商贸城实景图。
58岁时,徐延华退居二线,将生意交与三个女儿打理。但在2010年,始终心系服装市场的徐延华回到了自己奋斗半生的“战场”,出任即墨服装市场协会会长,为推动即墨服装产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2014年1月,国际商贸城党工委、管委成立。市场商贸业迎来了展宏图、创大业的新纪元。短短几年间,服装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完成提档升级;家居博览中心、即墨童装城建成运营;中国市场大会、童装节等国家级展会成功举办;国际商贸城总商会及党总支先后成立,发展目标愈加清晰。
“国际商贸城的建设、专业设计师集群入驻、万余户中小电商的发展、10余万的日均客流量、60余万的日均快递单量……这些可观的数据印证了即墨服装业在产业升级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对于即墨市场商贸业的蓬勃发展,徐延华倍感自豪且信心十足,他坚信,在这片古齐国缔造的千年商都、通商大邑的土地上,一定会有更美好的蓝图变成精彩的现实。
本文来自《新即墨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朋友圈转发!
总编/李崇虎
副总编/ 高玉虎
责任科长/江晓辉
编辑/王 静
技术总监/郭成江
法律顾问/元衡律师
信息联系方式:88512696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