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黄卫伟+肖知兴:变局时代的管理哲学与挑战应对 你效率低下,是因为不会管理时间
宁高宁+黄卫伟+肖知兴:变局时代的管理哲学与挑战应对 你效率低下,是因为不会管理时间,
宁高宁+黄卫伟+肖知兴:变局时代的管理哲学与挑战应对
9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中信出版集团携手,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变局时代的管理哲学与化用之道”暨《三生万物》新书悦读会。华润、中粮、中化前董事长宁高宁,携带其新著《三生万物》,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华为高级管理顾问黄卫伟,领教工坊创始人肖知兴围绕中国企业如何利用优势转型,如何把握产业特质,企业一把手如何制定好的战略进行了主题分享。
圆桌环节,几位以“变革时代的企业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在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主持下,就“如何主动选择成长环境”“如何阅读”“如何面对新的职场环境”“如何在组织可控性与组织活力之间保持平衡”等话题进行探讨和分享,以下为圆桌全部内容。
如何主动选择成长的环境?
王贤青(主持人):宁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三兄弟和三老师的故事,强调了成长环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家庭背景和老师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成长环境。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通过改变居住环境来为孩子选择更好的成长氛围是可能的,黄老师刚才也提到了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请问三位老师对于如何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或成长环境有何建议?
宁高宁:起点和环境的不平等是长期存在的现实。未来的教育必须面对不平等,这是无法改变的。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众多学生中,只有少数能够真正理解和继承老师的教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哪些老师对自己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通常,那些看似不近人情、讲授枯燥内容的老师,最终被证明都是正确的。当一个人能够识别出真正对自己有影响的老师时,这标志着他的成长和成熟。
黄卫伟:在商学院任教二十余年,我始终面临一个挑战:没有企业管理经验却要教授管理课程,尤其是对EMBA学员。这似乎不合理,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可能无法充分理解企业运作的复杂性。管理理论并不深奥,除了管理科学中的运筹模型外并不难掌握。因此,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深入企业的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和企业家的思考方式,不能浅尝辄止,以便更有的放矢地教学。
为此,我在人大商学院开设了一个名为“释放你的潜能”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组成团队解决企业的一个实际管理问题。此外在退休多年后我试图通过我的《管理政策》一书开设选修课程,传授基于辩证法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论。我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管理教育需要根本性的改变,要紧密结合企业的挑战和变革,否则教育内容将显得空洞。
肖知兴: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阅读,而且中国的图书售价相对便宜,相同品质的图书,在中国卖88元人民币,但在美国会卖到88美元甚至更高。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优势,多读书。在选择书籍时,不应只依赖成功人士的书单,而需要自己去探索,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包括质量不高的书籍,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真正的好书。例如,许多企业家的传记实际上是由他人代笔,而不是他们自己写的。因此,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学会辨别书籍的优劣。
如何选择发展的城市?
王贤青(主持人):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选择城市也至关重要,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资源。宁高宁老师的经历表明,不同的城市对他的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回到小乡镇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以华为为例,如果它没有选择深圳,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深圳对华为的重要性可能与任正非对公司的影响一样关键。请问黄老师,您如何看待个人和企业在选择城市发展时的重要性?
黄卫伟:我拿华为举例子,现在看来任正非的选择对华为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曾有机会去绵阳的一个研究所担任领导,但因女儿孟晚舟的上大学问题而改变了决定,最终选择了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深圳的改革开放环境与任正非的经历相契合,为华为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当时包括深圳在内全国有邮电部认证的156家用户机通讯企业,华为只是其中之一,但最终只有华为和中兴等少数企业存活下来。这表明,尽管城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有影响,但企业的成功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城市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有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理念。北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但这种资源的优越性也可能造成企业对政治资源的依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相比之下,深圳的市场环境资源促进了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此外,北京的户口、购车和购房政策,可能不利于年轻人的发展,而经济活跃和前沿的城市可以提供更多机会。
宁总提到的三个城市对他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香港的自由化、法治化和开放市场的环境,北京有政治中心和国有企业总部集中的优势,深圳的市场资源优势,三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也都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香港起家,可能无法在北京成为公务员或国企高管,而更可能在经济活跃的城市找到发展机会。
王贤青(主持人):美国和欧洲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起源于小镇,而中国的500强企业大多来自大城市。请问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肖知兴:在欧洲读博期间,我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包括美国的一些偏远但美丽的小镇。这些地方展示了文明的内生性,即无论地理位置如何,人们都能创造出完美的社区。相比之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是受到外来影响,特别是在1840年之后,许多新思想和文化是从西方传入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更接近西方,更早接触到市场经济和法治思想。因此,在选择城市发展时,重要的不仅是城市的规模,而是它是否能够接受到新思想和文化的“东风”。我的观点是,选择城市时,应考虑其是否位于能够接收到这些积极影响的地区。在瑞士的偏远山区,存在着世界上最昂贵的手表制造商;在意大利的山区,有全球最昂贵的跑车公司。然而,在中国江西的山区,可能连像样的建筑或招牌都难以找到。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水平的差异。
王贤青(主持人):其实西方很多创业创新是先有了原理再去生产产品,然后迈向全球市场,所以它是内生的,是从原理到产品。中国属于追赶型国家,大多数企业前期的技术主要靠引进,大城市就更容易接触和引入先进的东西,也更容易组织生产,这一点宁老师怎么看?
宁高宁: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中国人倾向于大城市,企业一旦做大,往往会迁往北京、上海或深圳,因为这些城市似乎更能助长和体现公司的正规性和规模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部分源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难以支撑企业的成长。
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小型城市也开始孕育出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并没有急于迁移。当地政府也倾向于留住这些企业,不希望它们搬走。这表明,随着中国的发展,企业对于地理位置的选择正在变得更加多样化。当然也还有税收问题,大型城市的大企业多,税收来源也多,政府就不会只盯着一家企业,但小城市就不同了,也是因为这些压力所以企业也愿意选择搬去大城市。
新领导如何融入老团队?
王贤青(主持人):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企业和个人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关于新加入公司或部门的员工,尤其是空降兵,他们常面临新环境的排异反应。请问宁总,如何克服这种排异反应?在新环境中,如何快速建立个人影响力并与新团队融合?
宁高宁:在新加入公司或部门时,不能带很多新人一起入职,尤其是不能带有职务的人,因为这可能导致新旧团队之间的对立。我在离开华润时和公司达成协议,不挖角,以减少内部矛盾。而且新加入的人如果是不是一个团队,反而更容易被接纳,因为一个人是很难形成对立集团的。在这种情况下,新成员就可以迅速融入团队,并了解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历史问题。新人的到来就像洪水一样,把老公司的坑洼全部填平了,也就是不停留在过去,以新的目标和战略重新出发。在中化工,我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刚入职就遇到了阻力,由于我是先兼职后合并的状态,员工并不充分信任我,接纳我,但随着慢慢融入这个新公司后,员工也感受到了我这个新人给他们带去了新的工作体验和生活选择,也建立了新的共同标准,甚至清除了他们业务上的阻碍,才最终赢得了团队的认可。
所以,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只要新加入一家公司,都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也会面对很多问题,但这只是一个过渡的过程。有一本哈佛授教琳达·希尔写的书《上任第一年》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很适合新上任的管理者阅读,有很多指导和参考意义。
企业如何找准管理和创新的平衡?
宁高宁:在变革时期,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尤为突出。现在来说,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管理和保持活力要连在一起看,要看清企业的本质。企业需要明确其本质和目标,确保每个决策都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任正非的管理哲学就始终以企业发展为核心,这与一些国企在多元化目标和社会责任中的摇摆不定形成对比。
在管理实践中,过度的管理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而管理不足则可能导致混乱。所以,找到合适的管理平衡点是关键。
华润集团的成功案例表明,即使业务领域广泛,也能通过明确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有效管理。这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即在遵守基本管理规则的同时,也要培养创新文化。总之,企业管理需要在确保规则和秩序的同时,鼓励创新和自主决策,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这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磨合,才能找到最佳的管理平衡点。
黄卫伟:在企业管理中,严格的管理和企业的活力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并存。以华为为例,任正非的管理理念就受到新加坡管理模式的影响,强调严格的管理,同时认识到过度的严格可能会抑制员工的活力和情绪。为了平衡这一点,华为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为“心声社区”的平台,员工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发表意见,包括对公司文件、任正非的讲话、公司政策以及部门内部问题的讨论。公司也公开了高管的讲话和重要文件,除非涉及绝对机密。
任正非将这种机制称为“耗散结构”,意在为员工提供一个释放积压情绪和不同意见的渠道。这种释放是渐进的,旨在避免过快释放可能导致的不稳定。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也能保持稳定。
这种管理方式体现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为企业和员工提供释放压力和表达意见的空间,从而妥善处理看似对立的管理要素。在某些情况下,管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管理的不当,即对应该严格管理的方面放松了控制,而对不应该过度干预的方面却施加了过多的限制。
读什么书与怎么读书?
王贤青(主持人):关于读书,其实年轻人和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在什么阶段阅读工具书(如MBA课程中的财务管理书籍)或哲学思辨性书籍(如《正义论》、《中国哲学简史》、《资本论》)?应该按阶段系统性地阅读,还是根据个人需求随机选择?
肖知兴:对于阅读,我认为应该顺其自然,爱看书的人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会抓住任何书籍来阅读。因此,不必过分依赖导师的指导,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偏好和脾性都不同。正如佛法所说,世上的修行方法各有不同,不是只有一种。他人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你。所以,应该广泛阅读,内容越丰富越好,这样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
宁高宁:我觉得人这一生,在二三十岁时,如果能够投入一两年时间深入阅读一部大部头的著作,如《资本论》、《物种起源》、心理学的书籍或历史书籍,还要反复研读、做笔记,理解书中的逻辑和方法,这将对个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选择阅读名著是因为它们蕴含深刻的道理。通过深入研究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这种阅读经历可以成为理解的基础,逻辑的基础。例如,我在大学期间被迫阅读《资本论》,虽然现在可以对其理论提出质疑,但其逻辑性、分析性和对社会的应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部集智慧之大成的作品。
阅读艰涩难懂的书籍有助于建立逻辑架构,学会如何分层分析问题,理解因果关系、矛盾和度的概念。即使不能通过一本书学会所有事情,至少可以学会一种逻辑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广泛阅读是有益的,但至少有一本书能够让你学会基本的逻辑和方法。
王贤青(主持人):不一定找到《葵花宝典》或者武林秘籍,但是一定要找经典著作,尤其有系统思维的著作。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训练思维,尤其是通过阅读教材或经典专著。肖老师建议可以随机阅读,但也强调在两种情况下应该深入阅读:一是当书籍带来愉悦感时,因为它能提高阅读兴趣;二是当书籍带来挑战或不适时,因为这可能揭示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想法。
你效率低下,是因为不会管理时间
作者:陈春花
来源: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ai)
导语
年轻的唯一资本就是时间,年轻人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更没有成熟的能力。人们之所以愿意把事情交给年轻人去做,是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情,这样既可以做成事情,又可以积累经验和能力,为未来奠定基础。
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一维性”,也就是说时间是不能够逆转的,不能够补偿的,不能够储存的,也不能够再生的。当你年轻的时候,时间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因此,年轻人必须好好地珍惜眼前,发挥拥有的时间的价值,为未来奠定基础。
时间管理的技巧很多,几乎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我可能不能够全部找到,但是可以整理出一些共同的技巧来分享给年轻人。
1
重要的事情优先做,
才能保证做事的品质
第一个管理时间的技巧就是重要的事情要先做,而且要集中时间做。
在我接触过的年轻人中,我发现常常有两个坏习惯:
一个是:一件事情不压到最后那一刻,他就是不做。
如果事情总是压到最后一个时间才做,就会做得很匆忙,无法保证质量,也无法发挥出你真正的功力来。
为什么养成这样不好的习惯,我没有深入地研究,但是我相信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重要事情先做的技巧,如果你掌握了重要的事情先做,那么你就发现具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筹划,最终一定会得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个是:不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总是寻找到借口推托。
虽然这并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时间的价值,这个不好的习惯会导致一些人并不以事情的约定时间为标准,反而以别人是否在约定时间完成作为标准,如果别人在约定的时间都没做,他也可以不做。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坏习惯,因为这样不仅无法做成事情,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你会成为无法再有自己的准则的人,也就无法承担任何责任,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人也就无法成功。
真心希望每一个年轻人,在接受任务后,不要关心别人如何做,只关心自己的时间规划,不要等,也不要观察,更加不要压到最后的时间,一定要从容地完成任务。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发现时间很充裕,做事能够从容,更令人高兴的是你因此可以保证做事的品质。请记住,最重要的事情集中时间,排在前面做。
2
一次只做一件事,
集中精力产生重大价值
有人曾经问我:成功的人好像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都做得很好。其实不是他们有过人的精力或者更聪明,只是他们都掌握了时间管理的又一个技巧,即一个时间区间里只做一件事情。
没有人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做好几件事情,只要把时间做一个分配,你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为每一件事情配上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但是大家忽略了这个道理,他们总是把所有的事情塞在一整天里面,说:“今天我要做四件事情,太可怕了。”可是如果你会分时间段,就会发现其实你总是在做一件事情,根本就不可怕。
我曾经观察过一个经理人,他在一天内要处理好几件事情,但是他做得很好,上午他将时间分为四段,其中两段是开会,一段是和下属沟通,他预留了一段时间给自己,下午时间他同样做了区分,这样他其实在一天里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中。但是另外一些经理人,却没有掌握到这一点,从而使得他们非常繁忙,没有时间处理本应该要处理的事情。
所以在时间管理上,一定要记住一个时间区隔里只做一件事,把每一天的时间分段,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情。不要同时做很多事情,因为做的效果不好,而且也可能无法达成目标。重大的事情就用大段的时间,细小的事情就用小段的时间,事情无论大小,都为它分配时间,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来处理了。
对于你认为极其重要的事情,你更要辟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这个重大事情的工作。
在能力和基本条件没有太大区别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成功而另一部分人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不成功的人不能够为重大事情开辟出专门的时间,不能够集中精力于这件事情,因而得不到重大价值。所以一定要在一个时间段内去做一件事情,当你确定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马上去做,结果就会很好。
3
掌握5个技巧,
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3000名经理人做了调查研究,发现凡是优秀的经理人都能做到精于安排时间,使时间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许多领导者的实践经验,驾驭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五个方面。
1、集中时间
切忌平均分配时间。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集中在处理重要的事情上,切忌不可每样工作都抓,要有勇气并机智地拒绝不必要的事。一件事情来了,首先问: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绝不可遇到事情就做,更不能因为反正做了事,没有偷懒,就心安理得。
2、平衡两类时间
任何人都存在着两类时间,一类是属于自己控制的时间,称做“自由时间”;另一类是属于对他人他事的反应时间,不由自己支配,称做“应对时间”。两类时间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必要的。
没有“自由时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能自己支配时间,不是一个有效的经理人。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平衡这两类时间,才会达成目标。
3、利用零散时间
时间往往很难集中,而零散的时间却到处都是,珍惜和利用零散的时间是创造时间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用零散的时间做零散的事情,就会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
4、利用闲暇时间
常常听到有人说:“等我有空再做。”这句话通常表示目前没有时间做事情,表明没有空余的时间。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成功的诀窍:变“闲暇”为“不闲”,他们会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也就是不偷清闲,不贪安逸。
5、不浪费时间
在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的奴隶,常常让自己陷入到事物中去,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做,如果我们花时间去做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会浪费时间,有些人认为,不管怎样总算是做了一些事情,总比什么都没有做好。事实上,这样比什么都不做还要糟糕,因为不值得做的事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从而更加陷入没有价值的追求中。
4
合并同类项,
不要让“工具”打断你的时间
合并同类项,也就是说,可以合在一起做的事情,你就尽可能地合在一起。比如去买东西,不要为一件东西去买一次,最好一次去把要买的东西买完。
今天很多人成了电话、微信的奴隶,其实这些只是工具而已,一定不应该让它们打断你的时间,所以你应该尽量合并时间。
我曾经在自己的名片上标明开机时间,因此可以专心地在规定的时间里面教学和研究,能够集中处理电话中的问题,不会被打断。你可以在很多时候合并同类项,合并接收邮件的时间、合并相关的事物,等等,关键是你要这样去做。
5
养成好的小习惯
时间管理关键是要养成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大家可以逐一去对照、打勾。
不要有拖沓的习惯; 不要乱放东西而四处寻找; 不要藏东西; 物尽其所,物归原处; 尽早开始; 不要考验自己的记性; 不要沉湎于过去; 不要让别人浪费你的时间; 懂得说“不”; 找出隐藏的时间。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体现在时间上的,人的客观的时间不会有根本性的区别,可是每个时间的价值却相距甚远,所以评定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他生命的时间,而是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面,所创造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时间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因素。
Photo by Luke van Zyl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德鲁克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关注德鲁克中国官方微信,获得更多德鲁克思想与实践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