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8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货源资讯 >  如果你是威尔史密斯会不会也上台揍他一拳?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如果你是威尔史密斯会不会也上台揍他一拳?

发布时间:2022-03-30 23:25:5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谈反击太遥远,首先要能爱护自己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这是右脑文章,不喜勿入

阅读难易度:简单


 

前天是202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是美国娱乐圈的大事,不过首先刷上头条的不是得奖者名单,而是威尔史密斯上台打人的消息。

 

主持人克里斯洛克在台上调侃史密斯的老婆,开玩笑说她的光头造型很适合出演魔鬼女大兵( GI Jade )续集,他迫不及待想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场大笑,史密斯尴尬的笑,他老婆则笑不出来,表情直接垮掉。五秒钟后,史密斯直接走上台去,对着主持人挥了一掌,下台后还怒吼了两次,不允许再用他老婆的事情开玩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他老婆并不是为了时尚潮流而剃光头,是因为患了疾病脱发严重才干脆剃头的,这显然不是对方乐意被拿来调侃的事,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面对开过头的玩笑,威尔史密斯选择公然反击。换做是你,会如何捍卫或反击呢?

 

 

|谈反击太遥远,首先要能爱护自己|

 

我们的生活中不太有机会出现奥斯卡颁奖典礼这种场合,即使有,我相信没多少人会现场反击。

 

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仅不懂得捍卫自己,还会主动打压自己。

 

例如下面的几个场景:

 

遇到很好的工作机会,…心想:“我这种小咖,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可能轮得到我?” 参加比赛,看到对方的来历背景,…心想:“对手这么厉害,这比赛我不可能赢的啦!” 知道老板下周要跟每个人绩效面谈,…心想:“我要不要开口争取升职加薪呢?…算了,这样好像不太礼貌,他应该会看到我的价值吧…。” 有事情想请朋友帮忙,…心想:“唉,这样好像很麻烦别人,…我不想麻烦人,还是算了。” 看到家人在打扫客厅,…心想:“我这样在沙发上翘着脚吃零食看电视,是不是不太好?”赶紧端正坐姿,或紧张地也起身开始做一些正经事。

 

如果你经常有这类想法,那就有可能是经常伤害自己、牺牲自己的那种人。

 

 

|牺牲者的姿态|

 

某次和朋友聊到关于 “探索自我” 的话题,他说自己经常有这种 “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 的现象。

 

“什么意思?” 我追问了细节。

 

“例如,和老板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讨论,虽然没有争吵,但彼此心知肚明就是内心意见不同、没法达成共识,结束会议时老板明显没什么笑容,我也不开心。” “但每次类似这种情况发生时,我都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错没察觉到?是不是我太较真了、是不是我不够宏观不够成熟、是不是没站在对方角度想事情等等…。” “不只是跟老板的对话这样,我跟其他人的意见冲突时也会这样…。”

 

朋友的状况其实和前文描述的那些想法非常相像,都是源自于弱势心理,由于内在力量匮乏而出现的牺牲者心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牺牲者” 是什么意思?

 

简单从字面理解,牺牲者是自己主动就义的,也就是你自愿把自己推出去接受伤害的。

 

例如友人和老板的对话,其实对话过程仅是突显了双方立场不同、意见不同,两人表达完毕后并没有往下演变到互相争论、批评或伤害的地步。

 

没有任何人攻击对方,也没有人受到伤害,但友人却已经在内心把自己推出来批评了一番,让自己在遭受委屈感的同时还出现愧疚感,这就是牺牲者 “主动牺牲自己” 的模式。

 

像这样的牺牲者姿态,大致有几个常见的行为模式:

 

1. 群体中有苦差事、有破事得做,你优先牺牲自己。 2. 团队任务出了问题、出了错误,你优先怀疑自己、怪罪自己。 3. 你的想法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不一致,你优先放低自己地位,你怕伤害别人感情,甚至连陈述自己的意见立场都不太愿意。 4. 在群体中有竞争机会,你优先认输,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认为自己机会渺茫。 5. 你遇到困难,有事求助,但总是怕麻烦别人、又怕别人看扁自己。

 

你对这些描述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真的,其实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状况,只是严重程度不同。

 

塑造一个弱势的人格需要从家庭教养做起,家庭教养的方法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强度,青少年时期和朋友、师长的之间的相处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强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这不是华人专属的问题,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这种问题,内在力量的匮乏是很常见的现象。

 

要复盘自己内在力量匮乏的根源问题很花时间,这里不做展开,本文提供几个从思想上能帮你跳脱牺牲者姿态的方法供参考。

 

 

|一、尝试客观地描述处境|

 

把自己放到第三人的视角来看事情,你会得到比较客观的想法,帮助你察觉自己不小心又落入牺牲者的想法中。

 

例如上面提到的第四种行为模式:

 

“在群体中有竞争机会,你优先认输,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认为自己机会渺茫。”

 

我们尝试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看,客观描述应该会类似这样:

 

“有些对手确实很资深、很专业,但竞赛并不是比拼背景资历,拼的是结果。这就像赛马赌马一样,虽然胜率确实有数字上的差距,但竞争机会是平等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成为黑马的概率很低,也不该在一开始就先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会输。”

 

再比如上述的第五种行为模式:

 

“你遇到困难,有事求助,但总是怕麻烦别人、又怕别人看扁自己。”

 

客观地看 “求助” 这个行为,应该会怎么描述?

 

“你向一个人求助,对方可能很忙,可能不忙,可能嫌麻烦,也可能不嫌麻烦,对方可能不愿意帮助你,但也有可能愿意帮助你,…甚至很需要你对他求助。”

 

事实上,求助于人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价值感,因此大多数的求助行为都是能获得正面反馈的。

 

开口求助仅是一句话而已,与其花时间去预设立场、去猜想谁会麻烦谁会喜欢并没有意义,问了不就知道了吗,何必预设自己是个讨厌鬼和麻烦精。

 

像这样,尝试用客观角度重新描述你的处境,也许你就能察觉自己总是想太多。

 

不擅长自己描述的话,找身边的朋友来帮你描述也很有效,就看你是否愿意听进去。

 

 

|二、理解 “强势” 的意义:坚决果敢|

 

社会中,探讨如何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社会地位时,经常有小部分人出现过犹不及的行为,例如,虽然原意是想追求平等,但在口语上、行为上却采用强势的态度来交流,而且一旦探讨到敏感词语,当下就会出现激烈的反应,情绪也特别暴躁,令人难以亲近。

 

我们在调整弱势心态时也可能有类似的举动。

 

为了调整自己的弱势习惯,我们也许会刻意采用强势的词语来对外交流,尤其在捍卫立场时,会使用含有攻击性、讽刺性、威胁性、压迫性的词语,吓阻对方,间接确保自己不再遭受委屈。

 

我和朋友的讨论中也探讨了这点,他说:

 

“我想调整自己老是往身上揽责任、揽过错的习惯,我现在开始相信自己的诉求是合理的,相信自己的立场是没有问题的…。”

 

“但同时我又很担心,我慢慢这样往外推,会不会太过头了?会不会到最后自己变成一个强横无理的人,变成一个都把问题归到别人身上的那种人呢?”

 

这是个很善良的顾虑,解法其实很简单,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看看:难道人与人沟通时只有弱势和强势两种选项吗?

 

这不就掉入二元对立的陷阱去了?

 

所谓强大的内在力量,所谓的强势,是用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不是把手伸出去反向刺激对方、胁迫对方。

 

如果你认为 “强势” 是一个负面的状态,那就不要追求强势,我们可以改为追求 “中性” 。

 

中性的姿态与表达方式是怎么样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反复感受这下面三句话的三种描述差异,应该能更好地体会:

 

尝试用肯定的眼神来对外沟通,不是害怕闪烁,也不是sha气腾腾。

 

尝试用坚决果敢的词语来表达诉求,不是左右不定、可有可无,也不是咄咄逼人、讽刺或回怼。

 

尝试用冷静的情绪来传递诉求,不是可怜委屈,也不是暴躁生气的情绪。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神情与用词总是传递了坚决果敢的样貌,其实很值得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理解 “向内归因不等于向内归责” |

 

朋友在探讨过程中使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的归因理论,说明许多人在检讨问题时经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向外归因,把问题归结到外部的人员与环境,一种是向内归因,把问题归结到自身。

 

向外归因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总认为别人的问题和毛病更多,向内归因的人则反之。而牺牲者心态的人经常是向内归因。

 

这个引用有点瑕疵,因为海德教授的假设是 “把人看作是理性的” ,但实际上人在归因时经常是不理性的。

 

理性的思考与因果分析,其实是处于客观、中立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不理性的归因则会让人不自觉地进行 “归责” 。

 

举个例,某公司一个报告因为写错数据,导致项目失利。不理性的老板进来办公室问说:“谁写的!?为什么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是为了追责究责。

 

理性的老板则问:“你们如何分工的?谁各自负责哪些模块工作?数据素材哪里来的?把过程还原一遍,告诉我哪里出了问题,为何我们会发生这种低级错误。”——这是在尝试找原因。

 

归责和归因,目的性差很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使用内归因和外归因的思路来复盘问题其实没毛病,有毛病的是不理性的人心。我们经常会把 “向内找原因” 理解为 “向内归放罪责” ,这显然也是牺牲者的一种习惯。

 

如果能做到本文说的前两种思考习惯—— “保持客观、保持中性” ,其实在复盘问题时向内找原因是很好的,而且应该说向内归因和向外归因都是要做的,我们对这两者的归因分析并不存在偏颇。

 

内归因,是客观地在自身寻找原因,是内省,不是自我批判。当我们能保持客观与中性,这里要介绍的第三个思考习惯——内省,才会变得格外有价值。

 

这世界上许多人都有内省的习惯,有人每日睡前自省一次当日行为,有人每天早上起床自省一次昨日行为,有人每周自省一次。养成自省的习惯——我指的是能客观地进行内归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察觉自己细枝末节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推荐大家采用。

 

 

|四、承认自己获得了更多好处|

 

那么,采用这些方式思考之后,即便都明白了自己其实足够强大、明白了自己其实拥有同样平等的地位,有没有可能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往牺牲者的角色推呢?

 

还真的有。

 

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这么做能获得更多 “好处” 。

 

你也许不信,明明感到很委屈、很哀怨,怎么可能是自己在享受好处?

 

其实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真的有好处。

 

牺牲者,或者类似的角色像被动者、受害者、无能者等等,这些角色发挥作用时有个共通的好处,就是他们 “面对变化的压力更少、要负担的责任更少” 。

 

对于一个做了十多年乖乖牌的人来说,要学会和老板表达反面想法,得做多少心理准备、得练习多少沟通术语…,想想都觉得累,还不如保持现状。

 

“想想都觉得累” ,不是指你真的在这么思考和比较,很多时候这是不自觉的反应,这种反应让你选择了不做改变,选择比较容易的生存方式。

 

接受现状比改变现状容易;

执行方案比推动方案容易;

哭泣比维权容易;

躺平比站立容易。

 

“更容易生存” 是相当诱人的好处,之所以没有察觉,是因为这些好处相对隐性、间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择 “更容易生存的对策” 是非常自然的下意识反应,很多人没注意到,其实最终引导自己成为牺牲者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一旦意识到了,接下来的决策就更容易了:只有你愿不愿意改变的问题。

 

愿意改变,就从行为开始做起,不愿意改变,那就接受这样的自己,热爱这样的自己。

 

其实只要接受了自己,你便不会焦虑,即使你还是经常把自己推出去作为牺牲品,你也会乐在其中才对,做个快乐的牺牲者而不是委屈巴巴的牺牲者,也算是间接的解决对策了。

|测一测:牺牲者自测清单|

 

文末附上一份自检清单,这是生活中常见的自我牺牲场景,大家可以检查自己有多经常处于牺牲者的姿态。

你是否...

  1. 经常跟随他人的意见,即使你不喜欢,也会勉强同意并且跟着执行。

  2. 相对于其他同事,经常负责一些帮人善后、擦屁股、感觉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3. 面对父母、配偶、子女等家人,感到难以开口说出拒绝的话,难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和感受。

  4. 遇到不想回应的问答场合,经常编造理由逃离现场。(例如家人问交往对象、朋友问工作薪资…)

  5. 不敢开口和领导争取升迁或加薪。

  6. 和上司、领导层级讨论问题时,一旦发现意见不同,会想办法避免言语上、思想上的冲突,保持顺畅的讨论氛围。

  7. 总是答应临时的加班要求,并且牺牲了自己预定的私事。

  8. 面对社会上的权威或专业人士(例如医师、律师、行业成功者),即使不是在讨论他们的专业话题,也摆出毕恭毕敬的态度,总是以服务者的姿态看待他们。

  9. 对于 “有地位” 的专业人士、领导、长辈,无法对他们开口说出 “你的什么行为让我感到很生气、很失望” 这样的话。

  10. 对于你不熟悉的专业产品或专业服务,即使你认为收费太高,也不敢向对方询问原因和收费细节。

  11. 老师给你的评价或评分,你感到不如预期,却选择默默接受。

  12. 在餐厅、商场、公家机构等场所,遇到了不合理、不公平的待遇,你默默隐忍,不愿意向上。

  13. 进到餐厅坐下后看了看菜单,不想吃,觉得起身离开很尴尬,认为这样对餐厅很不礼貌。

  14. 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15. 在某些群体中,要开口说话、动手做事之前都会想先获得别人的认可。

回答 “是” 越多,表示你越经常打压自己,超过七个,差不多是重度牺牲者了。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又或者信息不真实等情况请发邮件到2435147949@qq.com 告知,本站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 18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