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下做工很好,*的很真高档皮带哪里有卖,一手货源,拿货看款式咨询厂家直销微信:377267298
小小的腰带,在中国古代服饰王国里,也许是最不起眼的。但腰带在传统服饰中的实用、装饰、权力象征的作用,使我们有必要探究腰带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腰带。
谈论腰带离不开我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袍衫因其前后深长,又称深衣。自秦汉到明清,袍衫虽然经历了由交领右衽到圆领、立领,由褒衣广袖逐渐过渡到紧衣束袖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局部的变化,而深衣式袍衫一直得以保持并流行了三千年。深衣的系解,在清代出现纽扣之前,一直由小带子完成。所以说,传统服饰深衣样式和没有纽扣系解的特点,决定了腰带极大的实用价值。尤其是男子,离开了腰带就出不了门、上不成班、打不成仗;回到家要想宽衣必先解带。
一、古代腰带的种类和作用
我国古代的腰带按质地大分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革带”。
大带和革带的使用,具有时代特点。经历了大带为主阶段、大带与革带共用阶段和以革带为主三个阶段。唐朝之前是以大带为主阶段,唐代至明,是大带与革带共用阶段;清朝时期是以革带为主阶段。
大带和革带的使用,又具有身份特点。女性和普通男性普遍只用丝腰带(大带),个别百姓也有使用革带的,但那是熟牛皮制成的没有装饰的“韦带”。因平民百姓腰韦带,穿布衣,故“韦带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称。女性和男性下层人士使用大带,以实用为主要目的。
武大郎腰上用以束衣的大带
革带最先在骑兵中广泛使用,由于革带结实,可以在革带上开若干带环,佩挂各种随身用的小物件,取用方便。胡人骑士们的流动性强,就把一些常用的物件挂在革带上随身携带。革带传入内地,一些有身份的男子既用丝腰带(大带),又用革带。士大夫阶层使用革带,以等级象征和装饰为主要目的,主要用在礼服、朝服等正装上。
(一)大带及其用途。中国清期之前还没有在服装上使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雅称“衿”。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用以束衣,这条大带雅称“绅”。所以称士绅或者绅士、搢绅。
大带在唐朝之前的官民中间得以广泛使用,百姓一般单用大带,士大夫阶层既要用大带束衣,又要用革带佩剑,所以大带和革带常同时使用。魏晋之前,由于革带粗糙,革带多在里,外用大带包之以遮其鄙陋;魏晋之后,随着革带的变革,革带多在大带之外。唐朝之后至宋、明,随着革带的进一步美化,士大夫阶层的正装中,舍弃了大带,革带一枝独秀;到了清朝,由于纽扣的广泛使用,文官服饰的大带和革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大带单独使用和大带、革带兼用
(二)革带变迁。革带按在中原地区出现或流行的时间顺序,可分为钩带、蹀躞(dié xiè)带和玉带三种类型。钩带为中原本土独创,大体流行于魏晋之前,主要功能为束衣;蹀躞带大体在两晋时期,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内地,流行于南北朝、隋和唐中期以前时期,其功能除束衣外,主要便于悬挂随身物品;玉带为中原本土创设的革带升级版,流行于中唐以后至宋、元、明时期,因深衣样式由宽博向贴身的变化,玉带的束衣功能逐渐减退,装饰功能以及通过帯銙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逐渐得到强化。革带变迁的过程,也是革带功能由实用向装饰、由装饰向身份象征转化的过程。
钩带和蹀躞带的流行,是革带的实用为主阶段。钩带兴于中原,主要用来束衣。蹀躞带兴于游牧民族,由于骑马的流动性,必须把必要的物品随身携带,挂在腰间的革带上,便于随时取用。
早期的钩带,功能比较单一
现代人习惯把随身用品放在包里,古人则是挂在腰间的革带上。挂哪些物品品,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也有区别。如《礼记·内则芳》云:“左佩纷、帆、刀、砺、小脂、金隧。”“纷“即抹布,“帆”即巾绢,“砺”就是磨刀石,“隧’就是打火石。
蹀躞带上携带的日常用品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蹀躞七事”,即:针筒、刀子、佩刀、哕厥(yue jué)、砺石、火石袋、契苾真。“针筒”相当于今天的文件带。“哕厥”是一种用来解绳结的工具,“契苾真”是一种用来刻字的楔子。
辽国《辽史仪卫志》记载了文官、武官蹀躞带上悬挂物件的差别:“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金鱼袋;武官:佩刀、刀子、磨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
蹀躞带的大用途
革带的实用性,自古至今一直在武士、武官的服饰中得到长久的体现。只是不同时期佩挂物品变化而已。革带演化到今天,其装饰作用减退,因其实用功能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尤其在军警中,还被普遍使用。如战士的革带可以佩挂枪支弹药、匕首,交通警察佩挂警棍和枪支等;我们普通百姓,也曾在革带上挂钥匙、BP机和手机等。
玉带的流行,是革带的装饰和等级象征阶段。唐初,朝堂上的大臣们仍然在腰间挂一些小物件。唐太宗被那些小刀具、磨刀石等物件晃得眼晕,让物件碰撞发出的叮叮当当声吵得心烦,而且觉得有失官员的威仪和朝堂的庄严,就规定大臣上朝不准在腰上挂小物件。这一改革,使革带的实用功能减退,开启了革带装饰和身份象征的历程。
唐宋时期,官员革带不再悬挂小物件,但至少还有基本的束衣功能。到明代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连束衣功能也没有了,革带功能由实完全向虚转化。革带束而不系,用细绳系于腋下悬于腰际,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须双手扶着,做出“撩袍端带”的样子,这样可以显得官员气度大方,更有官威。
明代官员手托革带
清代时,由于纽扣开始在服饰上广泛使用,文官朝服上的革带和大带都已消失。但在武士和其他制式服装上也有使用,但已不占主流。
二、革带装饰——带钩、带扣与帯銙
由于古代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工艺的局限,革带显得粗糙难看。初时,用大带把革带包括起来以遮丑。在隋唐之前,革带的装饰主要是局部装饰,即带钩、带扣等革带连接用品的装饰;革带的全面装饰是在唐代以后,先是用丝绸把革带整体包封起来,再是在革带外侧固定饰品(帯銙)以装饰。
带钩、带扣和帯銙先后出现。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带扣在南北朝时期随蹀躞(dié xiè)带从北方传入中原;带銙是在隋唐以后随革带装饰潮流而流行。
(一)带钩的装饰。带钩装饰主要通过制作带钩的材料来表现。大多使用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也有使用玉、石头、骨头制作的。玉质带钩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类。
革带单钩法
带钩的使用方法分为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三种。单钩法在今天的皮带中仍又应用。
玉带钩
带钩的装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材质及制作工艺,完全由各人的财力和爱好决定。带钩的多样性、个性化特征明显。我们从出土的带钩可以看出,一些带钩及其精美、考究,成为不多见的重要文物。
秦代金带钩
(二)带扣的装饰。带扣由带钩演化而来,由扣环和扣舌两部分组成,装于革带两端便于解结。最早的玉带扣出现在汉代,但发现极少,直到唐、宋方开 始陆续出现玉带扣,元明两代玉带扣比较流行。
宋代玉代扣
清代 鸳鸯戏水玉带扣
(三)带銙的装饰。革带缀有装饰用的金、玉牌饰,叫带銙。用金牌饰装饰的革带叫金带,用玉牌饰装饰的革带叫玉带。一般用玉帯銙装饰的为多,玉牌有玉板、玉浮雕、透雕等多种样式。
玉带銙
帯銙装饰流行于唐、宋、明时期。这期间正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时期,反映到帯銙的装饰上,也是精彩纷呈。帯銙也成为我国文物的一个独立门类,在很多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各种材质制作的帯銙。
三、腰带与身份地位
封建等级制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连一根腰带,也要根据官位等级予以区别。古人相遇,根据腰带就可以判断对方是官是民,官级大体几何。
(一)大带(丝带)与身份地位。唐代以前,主要根据丝带面料的质地、颜色和宽度,来区分身份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绢制丝带,大夫以上官阶的用宽为四寸的生绢,士以上官阶的则用宽二寸的熟绢。但总体上,通过大带区别身份地位,没有形成制度化和法制化,执行力度有限。
(二)唐代至明,主要根据革带带銙的质地和数量与身份地位。唐代开创了按官级佩带不同带銙的制度,官员的腰带(革带)都是朝廷定制,依据官职大小使用不同数量和质地的帯銙。 帯銙质地以玉为最高等级,以下依次为金、银、铜、铁。如《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阶为一至二品的官员佩带金銙,三至六品的官员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的官员只能用银銙;帯銙的数量,根据官爵高低在十三块至七块之间选用。
唐代官员的革带(剧照)
宋朝带銙有了极大地发展,佩戴等级更加严明,制作材料更丰富, 牌饰的纹样更多,有仙花、荔枝、戏童和宝相花等20余种。
宋代官员的革带(剧照)
明代官员的革带(剧照)
清朝革带虽已不再流行,但对帯銙的佩戴仍有规定。清朝一品大员的带銙由金制成,四角带玉,并缀有红宝石;二品官员不可以使用玉制品;三品官员不能用玉和红宝石;四品官员只可以使用银制品等。
腰带作为中华古代服饰的一部分,中据腰间束衣,起到中枢的作用;中据腰间装饰,起到区分和辨别身份地位的作用。如今,虽然因服饰的现代化和松紧带在服饰中的使用,使腰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考察古代腰带,对于我们服饰文化研究、文物研究和考古,甚至对历史题材影视、戏剧欣赏,仍具有现实意义。